2019年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区一中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免费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 B.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曾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物勒工名,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这一制度
A. 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
B. 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
C. 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
D. 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 促成了国家统一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
A. 婚姻自主较普遍
B. 理学影响力有限
C. 对外贸易较发达
D. 市民阶层的扩大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
A. 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B. 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
C. 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 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强了君主专制程度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A.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由此瓦解
B. 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社会动荡不安加剧人口流动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 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 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 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 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 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产业资本状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是

A. 洋务运动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
A. 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
B. 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
C.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 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条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A. 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
B.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
C.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D. 改变了旧的社会性质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时间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7年4月

51%

19%

30%

1928年

10%

76%

14%



A.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 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
A. 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 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 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 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以民歌的形式发布布告指出:“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粮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由此可见,当时苏维埃政权
A. 建立了民主联合政权
B. 明确了土地革命纲领
C. 重视根据地经济建设
D. 坚持了民主革命原则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揭露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该机构的设置
A. 宣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决心
B. 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
C. 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
D. 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
24.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16世纪以来,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特点。导致这些特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他认为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
——摘编自《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主要主张,分析这些主张的社会意义。
材料二 黄宗羲将天下与君主分开,提出“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认为君主应当是社会之公仆,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
——摘编自杨韬《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2)依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