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若中学2016年高二历史上册月考测验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代学者郭守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A.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2. 详细信息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C. 宣扬复兴昔日老庄之学
D. 揭示了明朝灭亡的社会根源
3. 详细信息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等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 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B. 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C. 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D. “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 书法
B. 绘画
C. 杂技
D. 戏曲
5. 详细信息
“率先提倡、实践‘师夷’之说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近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巨大飞跃,具有石破天惊的启蒙意义,是近代中国逐渐生成的“新文化”的起点。”材料所说的他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6. 详细信息
促进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根本原因是
A. 新的政治力量出现
B. 民族危机不断出现
C. 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加深
D. 洋务运动的失败
7. 详细信息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谓西学,然不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A. 提倡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运用西学,维新变法
D. 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9. 详细信息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 实现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 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 受苏俄影响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A. 完成了拨乱反正
B. 打破了思想束缚
C.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 深化了体制改革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著作、报刊反映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过程。其中对中国民众的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的影响最大、最深的是( )

13.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
A. 振兴清王朝
B. “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C.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 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其中,古代希腊先哲和中国圣人们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 民主权利,渊远流长
D.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1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地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