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潭一中教研片2020-2021年八年级期中专题训练

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树树皆秋色,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征蓬出汉塞,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6)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通过比喻来形容江上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与朱元思书》“_______,_______”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富春江山水的特点。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B.“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离探索火星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C.大灾大疫中,不仅人民子弟兵给予人们力量,而且也让信念和精神在帮助中传承。
D.为更快地拿出方案,使得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一扫近代中国与近代中国人甲(A.萎靡不振 B.灰心丧气)的阴霾,一改近代中国军队“战斗力约等于零”的轻蔑与侮①(A.wū B.wǔ)辱,将美军认为的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生生掰成了“中国军队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代表,志愿军用他们的百折不náo②(A.饶 B.挠),英勇善战,证明了近代中国在红旗和红星的指引下,能够爆发出多强大的精神力量、乙(A.开创 B.造就)出多强大的物质成果。我们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丙 。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的拼音选择正确的字。(只填序号)
①______ ②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 乙_____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它是新中国重新回到国际舞台、成为一个“操盘手”重新登场的起点。
②因为它依然带有全球革命时代独特的理想主义、国际主义情怀。
③因为它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转折点。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面对这一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诗人把这首诗赠予堂弟,是纯粹向他表明自己坚贞不屈的志向。
C.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中的“风”“冰霜”“松”都别有深意。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无一处是闲笔,可谓言简义丰。
【2】请简要分析颔联中加点词“盛”“劲”的表达效果。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慧庆寺玉兰记
戴名世(清)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②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注)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②幽潜:指幽居避世。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为人所称 称:____
(2)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复:____
(3)虽乘奔御风(《三峡》) 奔:____
(4)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轩: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
B.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
C.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
D.余叹花之/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
(2)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4】作者通过两处玉兰花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至少说出两点。
6.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氤氲豆角香
王一如
①我一直以为,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几乎不曾享受过什么好的东西。
②以前,每当我独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想到这一点时,抬头总会看见外婆忙碌的身影。(1)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勾着背,捯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与土地融为了一体。我也看到了土地最温顺的一面:裸露在外的黝黑皮囊,似隐隐泛着油光,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
③农作物、土地和老屋,几乎构成了外婆生活的全部。这便更加印证了我对外婆的看法——除了这些土到根里的东西,外婆确实是再无其他了。只是当我看到外婆仰起头露出的比太阳还灿的笑脸时,又不由得怀疑起来——外婆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④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外婆对书籍的渴望,一早就被时代和艰难的生活变作泡影。外婆早早地学会下厨做饭、挑水洗衣,操持家务,大一些又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后来便随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最后嫁人、生子……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外婆一出生,命运便被长辈固定在了一条路上,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⑤那时,外婆嫁给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待有些余钱,外婆便在屋后开垦了一片地,买了些豆角种子,清明前后种下去。豆角好活,产量又高。(2)几场春雨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正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豆角,这些油油的绿意,给外婆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似将她的生活都点亮了。即使在更艰苦的岁月里,有了豆角的陪伴,外婆也不曾退缩。
⑥外婆感慨豆角生命力顽强,我看外婆又何尝不是呢?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时,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这是一种尽管“天欲雪”,也能笑问“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⑦外婆种豆角的习惯,保持至今。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还未收获时,便时不时到地里看看。每当这时,她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欣慰和期待。她有时翻翻几片叶,有时端详几朵花,有时松松脚下的土,有时勾起几片草屑。当她做完这一切时,便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她勾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今年又是个好收成。”风一吹,豆角叶儿沙沙作响,伴着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
⑧成熟的豆角,外婆把它们摘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另一部分晒干,囤起来。温火,三勺油,一勺盐,几味调料,少顷,醉人的香便在厨房里漫开了。小时候耐不住,每每此时,我便跑到外婆身边,扯扯她的衣角,迫不及待地讨一口吃,身旁的母亲“噗”地笑出声,把我拉过来,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额头:“这都等不及呀?”
⑨待豆角上桌,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她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我夹起一根小咬一口,泛着油花的香便在口腔中弥漫,那是源于土地,源于自然,源于爱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回味悠长。仿佛自己此刻正站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肆意、随性、自由。这是我尝过的,最接近故乡的味道。
⑩我抬起头,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而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
(选自《人民周刊》2018 年第 22 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④段照应了第①段中的“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
B.文章明为忆豆角,实为忆外婆,抒发了对外婆深深的爱。
C.第⑨段待豆角上桌,外婆永远是吃的最少一个,是因为外婆不爱吃豆角。
D.第⑦段风一吹,豆角叶沙沙作响,伴着外婆的笑,此处的笑包含着她对即将丰收的喜悦。
【2】⑤--⑩围绕豆角写了哪些事件?
种豆角→______→_____→吃豆角→____
【3】阅读下面内容,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
(1)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勾着背,倒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请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几场春雨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4】文中第⑥段中“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外婆的“坚强不屈”“苦中作乐”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5】本文标题“氤氲豆角香”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功勋钱学森
颜子渊
①2009 年 10 月底,我国两弹元勋、航天和火箭之父钱学森,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他去世后,国家特地给予他国葬礼遇,并享受三军仪仗队亲自抬棺的殊荣,以感谢他为国为民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独立将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向前推进至少20年。他的功劳不可磨灭,国家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
②1934年,23岁的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就借着庚子赔款事件获得了前往美国留学深造的机会,拜师世界著名科学大师冯卡门,主要攻关航空航天技术、数理领域,不到30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虽然他在异国他乡已经功成名就,生活无忧无虑,但却从不敢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数次申请回国任教搞研究,可是却遭到美国的无理拒绝,还被秘密囚禁于孤岛之上,一个月暴瘦30斤。只因有人扬言:钱学森其人,无论放到什么地方,都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所以决不能放走。但即便如此,依然没能泯灭钱学森的满腔报国志,最终在1955年,经过我国多方势力的艰苦交涉,钱学森终于被同意放归祖国。
③时隔多年,重回故乡,钱学森很快就被国家委以重任,出任国防科学研究院院长,奉命负责研发我国第一个火箭和第一枚导弹的大国工程,他也不负众望,分别在1960年和1966年顺利完成了我国首枚导弹的飞行试爆和两弹结合试验,还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送上太空,就连在近两年刚刚亮相的东风-17超音速导弹,其基本理论也采用了钱学森提出的弹道设计基础,这是一把利剑,也是让对手闻风丧胆的国防重器。
④钱学森在98岁病逝前,除了为国家留下东风系列的导弹之外,还为中国留下了一件秘密武器,至今全世界仅有5国能够制造,那就是他当初在美国麻省理工留学任职时期研究的课题——风洞技术。风洞技术是现代科技飞行器和火箭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我国之所以能在歼击机、超音速飞行器和航天导弹工程领域中接连完成突破,与钱学森的这项风洞技术密不可分。如今的中国具备全世界最先进的顶级风洞群,更具备世界顶尖的激波风洞技术,这一切除了感谢在岗位上默默奉献、辛苦耕耘的科学家们,还应感谢风洞的建造者和推广者钱学森,这是他为国家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摘自2020年10月24日“腾讯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学森是我国两弹元勋、航天和火箭之父。
B.钱学森到美国后拜师学习,30岁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C.近两年东风-17超音速导弹的亮相,钱学森功不可没。
D.钱学森在98岁病逝前为国家留下的秘密武器就是风洞技术。
【2】文章②-④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钱学森?
【3】第②段有人说钱学森“都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这句话是否夸大其词?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体育强国健身纲要》指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层面,体育生活化表现为体育习惯与行为的养成,人人主观自愿、随时随地参与健身活动,体育锻炼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某校体育老师对学生的有关体育锻炼情况做了调查统计,数据整理如下:


(材料三)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能增强体质和耐力,提高机体的柔韧性,进而促进身体发育,达到强健体魄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让人找到快乐、自信和成就感,兼顾陶冶情操。与此同时,坚持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让我们身心更健康,不同的运动还可以预防和控制各种不同的疾病。身体锻炼虽然好处多多,但初次接触或以前较少锻炼的人群仍需要注意切勿操之过急,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锻炼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基础性和趣味性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青少年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
B.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C.运动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能让人在运动过程中找到快乐、自信和成就感。
D.体重超重时,可以通过运动消耗掉所有的卡路里,同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
【2】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出你得出的结论。
【3】你的朋友小叶近来眼睛视力逐渐下降,请你根据材料三为他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9. 详细信息
填空题。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____。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其中毛.泽东和____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0.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上面语段所叙述的是什么战役?请简要概括这场战役的结果。
11.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困在原地或是迷失在过去。其实,只要你:走出家门,就会发现天地之广阔;走出阴霾,就会拥有温暖的阳光;走出迷茫,就能看到诗和远方……
请以“走出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词语;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