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2019年高三历史下半年月考测验无纸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C.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对此说明
A. 三省六部长官未必都是宰相,统理国政
B. 宰相名实分离,权力分散直至消亡
C. 相权更为分散,三省长官不一定是宰相
D. 三省长官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有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A. 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B. 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
C. 雅典民主政治问题严重 D. 私人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不少人歌颂它“适合于人性之原理,万古不易”、“罗马人具有一种缜密微妙之法律思想,故其发为事实,自能冠绝古今,卓越东西”等等。这些赞誉
A. 认为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B. 是基于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是对《十二铜表法》的恰当评价
D. 指出了罗马公民法侧重政治程序的特征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20,10年后又把原来的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贷的抵押品……这些变法说明古罗马
A. 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 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C. 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D. 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8. 详细信息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民主过程,实际上就是多元的精英采取政党竞争形式竞取权力的过程。民主可以被定义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民主过程的价值就在于建立这种多重少数人的统治。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下列政治制度能够体现这一说法的有
①政党政治
②代议制
③分权原则
④联邦制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以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表明作者
A. 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 认同民主政治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 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D. 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B.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领域

社会进步

存在问题

政治

共和制度的渐进

动荡裂变的时局

经济

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一现的凋零

思想

博大宽宏的气象

迷离彷徨的选择

习俗

移风易俗的时尚

抱残守缺的遗风



A. 晚清政府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北洋政府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
A. 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 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 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 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了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单位:万两)的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1852)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1853)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 外来侵略迫使农民破产
B. 洋务势力截留地方税收
C.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 太平天国冲击统治秩序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邓.小平曾说过:“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谈判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B. 统一后两党继续合作
C. 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 D. 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 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B. 能从时局出发作出正确决策
C. 领导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质》、《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 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B. 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 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 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C.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2—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
A. 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D. 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增加了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此规定反映了
A.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B. 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C. 民主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 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 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2月25至28日,宁波市召开了第一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代表听取了宁波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财政局长的报告,并选举产生了宁波市第一届第一次协商委员会委员。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提案124件。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代行了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 为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
C. 会议议题可能包括了宁波市加快公私合营的内容
D. 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6. 详细信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国势孱弱颓废,吴汝纶认识到“此时国力极弱,由于上下无人”。他认为“西力东渐,不改用西人公学而守腐败旧法,则国必亡”。……戊戌变法,光绪帝下诏科举不用八股,吴汝纶为之击节,“端节诏书,径废时文,五百年旧习,一旦廓清,为之一快”。他进一步主张:“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对于新的取士办法,他也做出设想,即是“举世大兴西学,专用西人为师,即由学校考取高才,举而用之,庶不致鱼龙混杂”。作为过渡的办法,“西学未兴之前,中国文学亦由学校选取”。……去世前不久,仍有如下言论“论者往往谬分大清与中国为二,不知大清事去,即寰宇内无复有中国”。
——摘编自李琳琦《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其体主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吴汝纶主张废除科举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汝纶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