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一历史2009年上册期中考试免费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汉朝的通判
C. 唐朝的节度使
D. 宋朝的枢密使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A

战功

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

战功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C

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战功

D

战功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考试成绩



A. A
B. B
C. C
D. D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 秦始皇提出并且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 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唐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 清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假设在如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西方侵略者与清政府相互勾结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 清政府放弃了对抗外国势力的传统做法
C. 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要求得到满足
D.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清政府的利益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开通商口岸
B.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C. 在中国自由贸易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 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 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 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府
D.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之所以“新”,是因为它的代表人物主张
A. 关心时局
B. 向西方学习
C. 抵抗外敌入侵
D. 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
A. 总理衙门设立后
B. 洋务运动时期
C. 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后
D. 甲午中日战争后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甲午战争后,日本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是由于
A. 清政府外交干涉
B. 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割台斗争
C. 俄法德三国军事压力
D. 英美等国出面“调停”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外国工业品销往内地,清政府应免征内地税,该规定出自
A. 《南京条约》附件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经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 勒索赔款、增开商埠
B. 以输出资本为主,输出商品为辅
C. 控制中国海关和内河航运
D. 展开投资竞争和划分“势力范围”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日本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取得的相同侵略权益是
A. 公使驻京
B. 驻扎军队
C. 开埠通商
D. 巨额赔款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 参加者的阶级属性
B. 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
C. 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D. 活动时间的长短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兴起。下列各项最能说明其“近代”含义的是
A. 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B. 产品投放市场流通
C. 官僚、地主、商人等私人投资
D. 实行雇佣剥削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不属于中英《南京条约》附件内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的特权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允许华工出国的条约是
A. 《北京条约》
B. 《望厦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黄埔条约》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徐继畬所著的是
A. 《康輏纪行》
B. 《瀛环志略》
C. 《四洲志》
D. 《各国律例》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说明“新思想”的核心是
A. 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B.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向西方学习,与各国礼尚往来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的列强有
A. 英、法
B. 英、法、美、俄
C. 英、美、俄
D. 英、法、俄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
A. 林则徐
B. 魏源
C. 徐继畬
D. 洪仁玕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①奖励实业
②派遣留学生
③编练新军
④大量减捐税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武昌起义的主要参加者是
A. 工人
B. 农民
C. 新军
D. 学生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最准确解释是
A. 清政府依靠列强维持统治
B. 清政府已名存实亡
C.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清政府的阶级性质发生变化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实质上反映了
A. 封建专制与民主政治的矛盾
B. 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的矛盾
C. 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 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 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B. 全国性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C. 革命派与保皇派进行论战
D. 萍浏醴起义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结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
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D. 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上发生在1911年的重大事件不包括
A. 宣统帝退位
B. 黄花岗起义
C. 武昌起义
D. 湖北军政府成立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是
A. 民权主义
B. 民族主义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 武装起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平均地权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外反动势力破坏
B. 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C.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有
A.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自上而下的革命运动
B. 都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C. 都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
D. 都主张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3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
A.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B.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C. 封建性质
D. 社会主义宪法性质
3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府,是因为
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而建立的
②革命派在政权内占多数
③政府颁布了反封建的法律措施
④政府不向帝国主义妥协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3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主要来自
A.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
B. 武昌起义胜利
C. 列强宣布“严守中立”
D. 各省纷纷独立
3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③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3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华革命党
40.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主要是由于它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B. 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一次空前的大解放
C.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A. 英国实力雄厚
B. 清朝腐朽衰落
C. 英军船坚炮利
D. 清军武器低劣
4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史上首先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西方列强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俄国
4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革命性质的变化
D.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4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
B. 北方严冬和恶劣的自然条件
C. 清政府从各地调集军队围攻
D. 林凤祥、李开芳的轻敌思想
4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道光帝决定禁烟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输人造成白银外流
B. 鸦片泛滥,腐蚀官兵
C. 鸦片输人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
D. 鸦片输人,影响了清政府的统治
4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含义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 禁绝对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 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 封闭边界,固守疆土
4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开展了禁烟运动
B. 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开辟中国市场
C.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 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
4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因为
A. 林则徐率先倡导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林则徐第一个提倡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 林则徐最早著书立说,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D. 林则徐最早同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
4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关于“半殖民地”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B. 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独立自主的
C. 中国的资源被掠夺
D. 自然经济存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5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
①创办新式学校
②鼓励建厂开矿
③实行君主立宪
④建设海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5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境内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了实际意义的直接原因是
A. 意大利半岛的统一
B. 罗马帝国的建立
C. 巩固统治的需要
D. 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权
5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共同原因的表述,准确的是
A. 启蒙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B. 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的结果
C. 殖民压迫使民族愿望增强
D.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5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把“光荣革命”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彻底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 它有利于《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资产阶级完成了夺取政权的目的
D.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5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92年法国称共和国,1804年称帝国,在这一国体变化中,没有改变的是
A. 阶级基础
B. 国家政体
C. 政府的内外政策
D. 与人民的关系
5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首相的职权是
①政府与内阁的最高首脑
②拥有各部大臣的提名权
③拥有内阁会议的任免权
④拥有内阁会议主持权
⑤拥有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5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今日愤世嫉俗之士,恨外人之欺凌也,将士之不能战也,大臣之不变法也,官师之不兴学也,百司之不讲求工商也,于是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振。嗟乎,安得此召乱之言哉!……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哪些观点?
(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康有为与这一政治派别论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7.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安德鲁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今年(公元前430年)30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虽然影响安德鲁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安德鲁的妻子海伦也要跟着丈夫去,安德鲁说不行,但实在拗不过妻子,于是两人一同前往。在雅典公民大会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喊道:“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奴隶、妇女、外邦人不许入内。”海伦只得怏怏地离开。公民大会开始了,执政官宣布今天的议题是“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都可以进行辩论和表决……公民大会结束后,安德鲁在参加许多次抽签后,终于成为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改编自《世界上下五千年》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是谁?确立民主政制的是谁?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谁执政时出现的?
(2)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安德鲁”为什么愿意参加公民大会?

58. 简答题 详细信息
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中国秦朝和当代英国国家元首的地位和权力?
(2)与上述两国相比,19世纪末德国国家元首有何特点?
(3)指出造成上述三国国家元首地位和权力不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