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九年级历史2019年上半期中考模拟附答案与解析

1. 详细信息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是华夏文明的完美体现,许多历史遗迹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作用。以下文化遗存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 刻有文字的甲骨
B. 龙门石窟
C. 张仲景祠
D. 杜甫故里
2. 详细信息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展开了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在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A. 传阅印刷的《史记》
B. 挂年画,贴“桃符
C. 诵读苏东坡的词作
D. 到紫禁城面见皇帝
3. 详细信息
当时清朝政府不了解国际法,并不认识这些条款损害国家主权的严重性,反以为有许多便利,不失为一种较公道的解决办法。如认为协定关税使得中国税收实际上比较以往还会有所增加,得到了实利。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清朝统治者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 详细信息
《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这一法令最早可能颁布于
A. 1913年
B. 1915年
C. 1917年
D. 1919年
5.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这个时期之所以是“上升”的起始时期主要是由于
A. 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推翻清朝,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废除科举,动播了封建礼教正统地位
D. 反帝浪潮,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6. 详细信息
电影《兵临城下》讲述了东北野战军向长春国民党军发动强大攻势,从打入敌人内部,到最后瓦解敌军的故事。影片展示了主人公赵崇武从坚持反动立场到弃暗投明的全过程,体现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据此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 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B. 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C. 实行土地改革,争取农民支持
D. 战略战术得当,军队英勇作战
7. 详细信息
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文学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下列作品的形式和题材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



A. 坚韧不拔
B. 众志成城
C. 抗日救亡
D. 居安思危
8. 详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材料出自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 详细信息
它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它在如图中的字母代号是



A. A
B. B
C. C
D. D
10. 详细信息
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题目最为恰当的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发展机遇》
D. 《支付创新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11. 详细信息
2019年1月16日,享年93岁的于敏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隐姓埋名28载,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他将报国之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兑现了“愿将一生献宏谋”的誓言。下列成就中能够体现他的贡献的是
A. 籼型杂交水稻
B. 发现青蒿素
C. 两弹一星
D. 载人航天
12. 详细信息
该法典由四部分组成,是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权威的法学家对于法律的解释等,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这部法典的名称是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查士丁尼法典》
D. 《罗马民法大全》
13. 详细信息
14世纪,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多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
A. 倡导人文主义
B. 探索新航路
C. 传播启蒙思想
D. 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14. 详细信息
下列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体现了当时世界的发展潮流,这一潮流是



A. 民族独立
B.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D.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5. 详细信息
公社在1871年4月12日晚间会议上,一致决定通过拆毁旺多姆凯旋柱的法令。法令宣告,公社作出这一决定是“鉴于皇帝圆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穷兵黩武的崇扬和对国际权利的否定,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从材料可以看出
A. 对拿破仑称帝霸业的崇扬
B. 法国大革命的深远影响
C. 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
D. 对第一国际权利的否定
16. 详细信息
如表是1860—1920年美国城市化进程表,对该表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时间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860年

392

31.4

19.8

1880年

939

50.2

18.2

1920年

1722

105.7

51.5



A. 城市环境改善
B. 进入电气时代
C. 普及大众教育
D. 出现垄断组织

17. 详细信息
他说:“我对于这个一错再错,以祖护它的罪恶的政府,断不能再有什么尊敬和爱护。政府一定要有悔过的日子。…这运动是那一般要与政府断绝关系的人要实行的。而倘若没有暴动发生,则它将使政府收回它的成命并痛悔它的错误。”他是
A. 华盛顿
B. 玻利瓦尔
C. 圣马丁
D. 甘地
18. 详细信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由此可见
A. 英国向德国勒索钱财意在20年后发动战争
B. 英国与德国的矛盾经过一战没有得到解决
C. 英国从德国得到的钱财使用期限是20年
D. 英国为了20年后的战争与德国签订和约
19. 详细信息
关于如图中的状况出现的原因,下列解读有误的是



A.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B. 恰当的经济政策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C. 非军事化政策遏制了日本的侵略欲望
D. 美国的扶持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0. 详细信息
与单极世界、两极世界相比,世界多极化更能体现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契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层需要,更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下列历史现象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A. 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B. 美国拉拢部分国家占领伊拉克
C. 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
D.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2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地中海东部地区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文明特点,该时期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文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
(1)图一、图二分别体现了哪些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两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可能分别有哪些原因?
(3)谈谈你对“希腊化”与“华夏化”现象的看法。
22.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惨痛的失败;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以实现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梦想,换来的却是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镇压;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换来的依旧是四分五裂、战乱频仍、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旧中国。
材料二:正是他们洞察国内外风云,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使根据地获得长足的发展,引导中国革命在危难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三个“他们”分别代指哪些阶级?
(2)材料二中的“他们”怎样引导中国革命在危难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他们”探索的不同结果,谈谈你的感悟。
2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材料三:对于不明白20世纪70年代东西方“冷战”和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人而言,很难理解中美关系的复杂与纠结。历史已经给出了选择,在波诡云谲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博弈中,中美两艘大船只能相向而行。否则,在亚太的波涛汹涌和全球的惊涛骇浪中,中美两艘大船不经意的刮擦,都会导致无可预料的恶果。
(1)从图一到图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三,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哪些“新形势”导致了美国的这一变化。
(3)中美两国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掘潜力、不断扩大中美关系的积极面、合作面?
24.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牛顿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二: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克巴士底狱的当夜,当路易十六听到消息时询问身边的廷臣昂古尔公爵:“这是一场叛乱吗?”昂古尔回答:“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材料三: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的头脑中,这就是观念革命。它把人的精神从旧思想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引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历史上,观念革命总是无法跟上技术革命的步伐。如果固守传统观念不变,限制、削减技术的发展,就等于在做削足适履的蠢事,只会令人类大吃苦头。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的重要因素。
(2)从材料一、二中找出含义相似的“革命”,并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探讨“观念革命”与“技术革命”之间的关系。
25. 详细信息
请对比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历史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