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下半年期中考试历史免费试卷(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主要目的在于( )
A.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本质上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 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 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 )
A. 减轻负担 B. 分化事权 C. 加强皇权 D. 削弱相权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期的军机处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哪项措施为之提供了保障
A. 建立四百人会议 B. 颁布解负令 C. 设立陪审法庭 D. 发放津贴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 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源在《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中的“巴厘满”是该国某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内阁 C.议会 D.首相
12. 详细信息
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A. 贵族阶层
B. 工业资产阶级
C. 城市工人
D. 农业工人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启蒙思想的实验田”。19世纪晚期该国政体的特点是( )
A.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
B.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C.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D.议会有不独立的立法权,不能组织和监督政府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A. 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B. 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 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D.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时,马克思就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如何,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这里所说的“新起点”的依据是
A.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B.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成功地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战斗
D.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国家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道: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结起来。“某人”是
A. 洪秀全 B. 洪仁玕 C. 孙中山 D. 李鸿章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A.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 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 马克思主义 B. 自由恋爱观
C. 实业救国论 D. 民主和科学思想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影响其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祝捷的炮象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满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述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24.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诗作
材料二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指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商鞅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两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25.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三 变法扩大了封建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发达,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摧抑兼并、均济贫乏”的措施,不仅没能摧抑兼并,而且加重了贫乏的经济负担。变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很多重要城市的商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
——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求得“摧抑兼并、均济贫乏”?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26.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法美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致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有何体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