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至2019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完整版(河南省范县第一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对上层建筑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
①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机关的改革
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④设立银行,鼓励私人投资近代工业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下列教派最能体现韦伯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的是
A. 天主教
B. 路德教
C. 英国国教
D. 加尔文教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A. 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士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这表明
A. 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 B. 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
C. 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 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国古典学家库朗热的《古代城邦》中写道:“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参与祭祀,他不能相信只有一个神……”由此可知,当时雅典的(  )
A. 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 B. 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
C. 良性的政党政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D. 法律和宗教与社会习俗关系密切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说,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温润和发酵”该学者描述欧洲这一社会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 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B. 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
C. 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D. 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
B. 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 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统治权力应当属于全体人民,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其理论
A. 符合当时社会阶级关系实际
B. 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功经验
C. 体现出其民主理念的激进性
D. 被奉为代议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
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 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C. 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D. 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雅典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既然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统治;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此,雅典城邦
A. 轮番而治,抽签担任一定官职
B. 制约权力,制定陶片放逐法
C. 实行法治,树立法律至上意识
D. 殖民扩张,增加公民的数量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我写下法律,同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义”,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据此可知,梭伦
A. 批判专制制度
B. 维护公共利益
C. 抨击社会不公
D. 主张权利平等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艺术家们通过健康的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对希腊罗马文物中代表着高尚美德的形象加以复原并改造,由此而试图改造世界。在某些历史学家看来,这正反映着18世纪末启蒙运动的理想已达到最高境界。这种创作
A. 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的典型特点
B. 说明恢复古代民主是启蒙运动的目标
C. 反映了西方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D. 说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相辅相成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5世纪,意大利城市里有许多出色的教育家,他们不仅擅长教书授徒,而且善于著书立说,通过著作展示其修养和学问。意大利城市还拥有欧洲最好的学校,这些学校均得到贵族和富商们的慷慨资助。这有助于
A. 人文主义的传播
B. 宗教改革的深入
C. 理性主义的产生
D. 浪漫主义的萌芽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的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 颁布“解负令”
B.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630年,雅典出现第一部成文法典——拉古法典。该法典规定: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利,除了少数重要官员,其他官员都从能够制备武装的人们中选出。这说明
A. 法制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B. 雅典民主呈现形式主义的特征
C. 公民权的获得有财产资格限定
D. 政体的运行需要私人资金支持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在这一改革中,“解负令”的颁布
A. 使平民成为司法的主人,开创了司法独立的新时代
B. 稳定了平民集团,为雅典民主奠定阶级和社会基础
C. 保障了平民的政治权益,使人民主权理念落到实处
D. 开辟了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取得政治权利的新途径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
A. 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B.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C.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熟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该规定
A. 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 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 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D.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
A. 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 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
C. 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D. 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他的主张
A. 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
B. 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 极大阻碍时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D. 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格兰领启蒙风气之先。17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生动局面。“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
A. 注重知识普及
B. 热衷政治革命
C. 缺乏理性思考
D. 追求人性复苏
26.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是汉文帝、汉景帝当政时期所进行的废除肉刑的活动,又称“文景废肉刑”。汉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认为秦以“专任刑罚”、“重刑制民”的做法,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因此,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轻摇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据《汉书•文帝记》记载,文帝二年和十三年两次实行收“今年田租之半”,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以至于“天下殷富”,百姓安居乐业。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鲸、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后又废除“诽谤妖言法”,使皇帝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
——摘编自孙光妍《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意义。
27.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1906年清政府在所谓的“预备立宪”中开始实行官制改革,波及到监察机关。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清政府设立中央资政院和地方各省咨政局,并赋予其在立法、财政、监察方面的权力。同时,还对监察机构都察院进行调整:第一,裁撤六科。第二,按行省分设“道”,共二十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各道管辖太大巡视困难的局面。第三,撤销五城都察院,设立审判厅以取代五城都察院原有的维护地方治安的功能。改革后,传统的监察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但直到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才最后寿终正寝。
——摘编自王晓天《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2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小说《堂吉诃德》分两部分出版于1605年和1615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堂吉诃德是个没落的绅士,因看骑士小说入迷,自命为游侠骑士,要去当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并许诺将来征服个把海岛后就封他作海岛的总督。主仆二人在游侠过程中,不时巧遇夫妇或父女到美洲去赴任,多次听说国人在西洋发了大财。第一次出游时,堂吉诃德将一家客店当作城堡,要求城堡主人按照《圣经》规定的仪式给他举行骑士受封。第二次出游时桑丘·潘沙赴任海岛总督,他断案如神,执法无私,明鉴万里,改革弊政,废除酷刑,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受到人们的颂扬。第三次出游被朋友化妆的“白衣骑士”打败后结束出游,临终时才焕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的毒害,并嘱咐外甥女不得嫁给骑士,否则就要取消她的财产继承权,遗产全部收回,拨给宗教充做宣传费用。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概述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9.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廷入关后,确立了对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恩养”政策,建立了一套以官缺、旗地和月饷为三大支柱的特权经济模式。随着国家承平日久,旗丁“渐以庸懦”“习俗甚坏”。康熙及雍正曾先后采取了如扩大兵额、回赎旗地、京旗回屯等一系列措施,以谋求解决八旗的生计问题,但大多劳而无功。迫不得已,乾隆在保证清朝核心武装力量——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的编制与待遇稳定的前提下,把具有正身旗人资格的八旗汉军成员豁除旗籍,编入州县民籍。出旗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由少量到大量、由自愿到强制、由试探到逐渐形成标准的渐进性过程,朝廷还给予了诸多补偿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汉军解决了后顾之忧,“出旗”并没有遭到汉军多大的抵抗。“汉军出旗”是清代八旗制度的重大调整。自此以后,“不问满汉,但问旗民”,以旗人和一般民众的差别来指称满汉民族的不同也就具有了更加切近于实际的内涵。
——据孙静《乾隆朝八旗汉军身份变化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军出旗”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军出旗”为案例,概括并说明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