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19年高二语文上期开学考试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联袂(mèi) 鱼鳔(biào) 波云诡谲(jué) 宁缺毋(wú)滥
B.剽(piāo)窃 供(gōng)应 歃(shà)血为盟 间(jiàn)不容发
C.徇(xún)私 悄(qiǎo)然 大笔如椽(chuán) 曲(qū)径通幽
D.噱(xuè)头 宽宥(yòu) 正当(dàng)防卫 诡谲分娩(miǎn)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震撼 羁縻 引申义 俾官野史 举步维艰 功亏一篑
B.翱翔 辐射 冷不防 山洪爆发 一筹莫展 拨乱反正
C.暴躁 蛰居 下功夫 百尺竿头 出奇致胜 不遑顾及
D.安详 蜂拥 肇事者 焕然一新 为人不齿 层见叠出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罪魁祸首,但网络无孔不入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甲)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权威”的文学史慢慢悠悠地来回答了。(乙)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和功能(客观世界、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孤芳自赏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应运而生。(丙)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癖性 B.孤芳自赏 C.而且 D.应运而生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B.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5.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________。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________。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③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6.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图是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2)就学习而言,你从此图得到了什么启发?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B. 魏晋时期佛教通过依附玄学进入中国,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
C. 儒、道、佛三家有一部分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为它们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D. 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虽致思路向不同,但可以相融互补。
C. 第三段论证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深挖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D. 文章论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当前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B. 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
C. 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D. 我们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鹤顶红
李碧华
张爱玲《对照记——看老照相簿》,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此批幸存的老照片,不但珍贵,而且颇有味道,是文字以外的“余韵”。人生的“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小小附注也是故事。
我发觉,集子收入她很多照片,捧在手中一页页地掀,如同乱纹中依稀一个自画像:稚嫩,成长,茂盛,荒凉……
我的印象至深,是大部分张的倩影,总是仰镜,镜头自低角度往上拍摄,而她又不自觉(或自觉?)地微仰首,高瞻远瞩,睥睨人间。因为这不断出现的神情,令人有“鹤立鸡群”之强烈感觉。
一个人的小动作往往介绍了自己,也出卖了自己。即使什么也不说,却说了很多。
“张爱玲”三个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超越不了。但,各个淘古井的人,却又互相看不起,窃笑人家没有自己“真正”领略她的好处,不够了解。
对很多读者而言,除了古井,张还是紫禁城里出租的龙袍凤冠,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膻,闻鸡起舞中的鸡,鹤立鸡群中的鹤……
“鹤”,俗称仙鹤。嘴、颈、脚皆特长,身高,翼大,善飞。体白色,眼赤,尾黑。鸣声高朗。鹤之头顶朱红,相传此丹顶有剧毒,食之杀人。
她的书,留传了五十年,直到今天,仍然具备“再来”的魅力,读者们对她的恋慕并不冤枉,好像爱一个人,没有爱错那么理直气壮。连那些“毒”,亦甘之如饴。
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
据说,有个男人,因时局变迁,逃至温州避劫。他的女人,竟千里迢迢特为看他来了。斯时,男人面不改容地又有了个女人。正是红啼绿怨,旧爱新欢。因两女同是他的人,不免好看好待。一天,甲看乙,叹道:“真是生得美。”当下给她画像,男人站在一边看。勾了脸庞眉目,正待画嘴角,忽地停笔。乙去后,甲道:“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惊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言下不胜委屈,她看着他,只觉眼前这个人一刻亦是可惜的。
——以上情节,由胡兰成在《民国女子》中披露。张爱玲是什么人?何以被迫如此大气壮阔?提供机会予胡某这等坏分子角色做传,俾他粉向自己脸上擦?虽然张末了去一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我是经过一年半长的时间考虑,惟彼时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亦不要来寻我,即使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的。”——回复一点本色。
但,也够委屈吧。
古老照片堆中,有她青春妍丽的岁月,也有“在人屋檐下”的叹喟。即使不着一字……
“1950年或51年,大陆解放后不久,不记得是领什么证件,街边人行道上,穿草黄制服的大汉佝偻着伏在桌子上写字,西北口音,似是老八路提干。轮到我,他一抬头见是个老乡妇女,便道:‘认识字吗?’我笑着咕哝了一声‘认识’,心里惊喜交集,不像个知识分子!”
红遍上海的作家,半生作文字工作,在工农兵跟前,不很乐意被看出来是知识分子。趋时,惧祸,无奈……
记得照片中的人吗?
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的朱红。
在这世界上,能叫一个扬眉女子低头,挫其锐气的,只有两样:一爱情,二政治。
后记:张爱玲于1995年中秋前一天,被发现安详地躺在几乎完全没有家具的美国洛杉矶寓所,享年七十五。寂寞老人常以急冻食物加热充饥。她并无向任何人告别。遗作《小团圆》未写毕,一生最灿烂的作品,在二十五岁之前几已完成。直至今天,不见后来者。
她擅写月亮,却不团圆。
(选自《李碧华随笔集》。有删节)
【1】作者以“鹤顶红”为题,有何作用?
【2】简析文中画线句子“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的含义。
【3】综观全文,简要概括张爱玲的形象特征。
【4】赏析文章的结尾。
9.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屋记
(明) 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缙绅之交于孟祥者 苟以天下之大
B.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且贰于楚也
C.圣人为屋以居 醉则更相枕以卧
D.予不暇多记也 是岁,元和四年也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着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2)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0.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从字数看,《雨霖铃》属于_______;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属于______。
【2】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请找出这一首词中运用点染的句子,加以赏析。
1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5)鹏之背,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庄子《逍遥游》)
12.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