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二后半期期末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12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到1954年,全国共建速成中学87所,招生64700余名。而在1953年第一届1680名毕业生中,有1622人升入高校学习。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C.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作为当今世界航天大国,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突破了“六个难关”: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下列对中国突破“六个难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上天关”的突破,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一箭多星关”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C. 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
D. 突破“载人航天关”,是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互联网发展颠颠覆了传统行业
C. 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国威认为智育、德育、美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能定出孰优孰劣,因而必须“三育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在
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烹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得I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即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在水面上。“冰山原则”这种手法
A. 寓含着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
B. 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批判
C. 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简约与自然
D. 彰显了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学特色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在《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A. 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B. 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C. 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D. 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4年10月9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曾被誉为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该作者创作艺术风格相似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 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B. 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C. 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D. 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现对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A. 电影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
B. 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 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 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A. 主张立法为民
B. 强调有法可依
C. 重视赏罚并重
D. 关注法律实施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D.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从材料中可以判断,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
A. 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C.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D. 对北宋改革的迫切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这是针对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评议?
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募役法
D. 市易法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
A. (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
B. (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C. (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D. (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荆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梁启超《王安石传》)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
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国力有所增强
B. 增加了国民财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D. 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针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是( )
A. 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B. 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C. 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D.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条件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欧洲史》记载:“1861年3月3日的皇帝告示使一直为农奴的农民获得自由。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告示使农民非常不满,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
A. 是一场欺骗,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是一场掠夺,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C. 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专制统治得到不断强化
D. 造成了社会分化,实际上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 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B. 废除农奴制度
C. 推翻沙皇专制
D. 维护农奴制度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 日本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
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
C. 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
D. 政府扶植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A. 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
B. 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
C. 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
D. 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55 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日本北海道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B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C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D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协助)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做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这表明
A. 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
B. 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
C. 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
D.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
B.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C. 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
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A. 正好相反 B. 完全相同
C. 部分相似 D. 三者同步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
A. 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 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
D. 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3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
A. 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的政局
C. 清政府的态度
D. 中国的自然条件
3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这句话直接反映出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 参加一战的国家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参战
D. 各个参战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而战
3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意大利在一战开始保持中立。协约国这时慷慨地提出将奥地利所占的部分领土以及战胜土耳其后的另外一些领土分给意大利。这一诱饵证明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在一个月内加入协约国参加战争。这说明
A. 三国同盟内部矛盾尖锐
B. 战争的进程因此而改变
C. 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D. 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
3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在西线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此举的直接原因是
A. 苏俄退出战争
B. 中国向同盟国宣战
C. 美国参加一战
D. 协约国力不从心
3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元佑著《世纪初的列强混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敌军在火炮的数量上占强大的优势,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敌机机群完全控制了天空,当代不可战胜的战斗大象——坦克的出现,这一切,使作为德军核心力量的步兵受到极大的震动,‘军队对长官的信任和对胜利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 凡尔登战役
B. 马恩河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4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不可忘记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人民的区别,我们对前者不应寄予过高的期望。1941年12月,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提出“日、英、美战争后,我对英美之政策,应当是建立与展开中共与英美政府的广泛的真诚的反日反德的统一战线”。这一变化是因为
A. 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B.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C. 国民党投降情绪高涨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4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加试题】“沈阳亊变”是向以华盛顿会议条约为代表的战后亚太地区国际体系的首次严峻挑战。……日本的单方面侵略逃脱了处罚,除了受到国联的责难,没有招致各国的联合反对,正如中国的代言人频频哀叹的,日本人选对了时机。关于日本发动“沈阳亊变”的时机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苏联正在“勒紧了裤腰带”推进工业化
B. 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C. 《洛迦诺公约》签订确立互不侵犯原则
D. 资本主义世界关税战、市场战激烈
4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著名的美国某公共舆论研究所所做的测验中,认为苏联会在二战后与美国保持合作的人数百分比由1944年4月的50%升至6月的53%,而相信英国会与美国保持合作的百分比却出现了略微的下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公众热切支持美苏合作
B. 英国已经降为二流国家
C. 重建二战后世界秩序的需要
D. 苏联的国际影响力较大
4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球通史》记载:“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但也正是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两支苏联军队以巨大的钳形包围了德军。”这座城市是
A. 莫斯科
B. 库尔斯克
C. 斯大林格勒
D. 雅尔塔
4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大国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属于《波茨坦公告》内容的是
A.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B. “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C. “三国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
D. “德国……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义殷鉴。”
4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论述二战期间某一政策时说:“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A. 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B. 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C. 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D. 美国通过的“租借法案”
4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了历时31个月的“东京审判”。期间公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记录48412页,认可、采纳证据3万余页,完成了1231页的判决书。由此表明
A. 日本侵略覆盖亚欧、北美地区
B. “东京审判”建有复杂性和严谨性
C. 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
D. “东京审判”根除了日本右翼势力
47. 详细信息
某校高二同学学习历史必修3后制作如下大事年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

……

……

公元前500年

西学东渐、孟子、百家争鸣

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

……

……

1500年

明后期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与突破、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东学西渐、欧洲文艺复兴、牛顿经典力学形成

1700年

《红楼梦》、京剧形成

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

1800年

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兴起魏源出版《海国图志》

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兴起、社会主义思潮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850年

维新变法思潮空前高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进化论发表、印象主义画派出现、电影产生

1900年

“中体西用”文化思潮、三民主义提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现代主义兴起、量子论提出、相对论形成、电视发明、计算机诞生

……

……

……



问题:
(1)此大事年表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
(2)据大事年表及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认识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4)综合大事年表内容及以上问题信息,分析大事年表对历史学习的意义。

48. 详细信息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4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有学者指出,l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材料二 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l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2)依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这种政策对当时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学校制度的创立,西方音乐、文学和会计的采用,以及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秋序的建立同时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
——(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
(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
(4)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庄于“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50.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每次现代战争都是一次革命。”再没有比二战更适合从这一视角来加以总结的了。这里所指的不是军事科学的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在战争时期的巨大飞跃,而是指世界政治发生的大变革。这场大厮杀最后造成了世界格局大改组,德日意法西斯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战,结果却丧失了它们的海外帝国和全部霸权;丘吉尔很不甘心地为大英帝国安排了葬礼;法国与荷兰也都丧失了自己的殖民帝国。西亚、南亚和东南亚都因大战乱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新改组,并在战后年代里通过不同形式纷纷取得独立。在中国,紧随抗日战争而来的是解放战争,一个帝国主义最为惧怕的新的革命政权在中国大陆取得了胜利。法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其影响所及动摇了集体生活的条件、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人们对社会的看法。”
——摘编自罗荣渠《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的相关史实,说明“每次现代战争都是一次革命”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5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标或大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

先讲中国史,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次讲亚洲各国、欧洲、美洲史,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社会之变迁,以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据。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掌握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情况,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思想,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以及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据《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