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第四中学高二历史月考测验(2019年下册)免费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应该包括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下列能够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B.宗教改革是其精神动力
C.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D.世界市场雏形已经出现
3. 详细信息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
A. 国内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
B. 工场手工业的积累
C. 农民的掠夺
D. 英国资本家固有财产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是
A.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 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C.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 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 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 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 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主要运用了杠杆原理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以后两国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分别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如以后有关交涉文件中发生文词争议,均以外文为准。1862年英文同文馆设立,随后法文同文馆也设立。由此可见,同文馆设立的目的是
A. 推动外交的近代化
B. 开启教育的近代化
C.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D. 维护政府统治利益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两幅图是甲午战争时期的漫画。这两幅漫画都

《威海卫大战得胜图》(清朝人绘制)《日清战争笑乐画会》(日本人绘制)
①反映战争的真实情况
②能作为研究战争的一手史料
③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④体现两国资产阶级改革成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A. 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
B. 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C. 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
D. 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 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B. 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 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 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恩格斯说:“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
B. 加尔文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C. 加尔文的主张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加尔文主张加强王权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包税人享有包税权的前提是
A. 必须是马木鲁克
B. 必须有很大的政治势力
C. 必须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
D. 必须占有大量土地
1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面对现代化潮流,中国近代思想界逐渐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和严复引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共同构成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者公开提出“西化”的目标,宣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现代化”一词逐渐代替了“西化”。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认为,从前我们常要说要西洋化,现在常说我们要现代化;西洋文化之所以优越,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的”。因此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所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