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2020-2021年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在线考试题免费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39年,道光帝看到林则徐的奏章,认为困扰已久的鸦片问题得到解决,“可称大快人心一事”。此“事”是指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黄海海战 D.廊坊阻击战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世界瞩目厦门,厦门拥抱世界。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厦门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根据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说明
A.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下半期,趁火打劫地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是( )
A. 俄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法国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其领导人是( )
A.陈胜 B.李自成 C.黄巢 D.洪秀全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平天国运动中,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内容的是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警世钟》 D.《变法通议》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
A.增强了清朝军事力量 B.抵御了列强经济上的侵略
C.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所示企业的创办

A.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 B.掀起了实业救国浪潮
C.宣告了工业体系形成 D.实现了独立发展目标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战后则是“投资+特权”,这里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一开始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设有农学、工学、医学等十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北京大学。据此推断,京师大学堂应创办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义和闭抗击八国联军
D.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丑条约》签订后,对北京市民王先生生活影响最大的是
A.鸦片贸易开始合法化,烟馆随处可见
B.京师同文馆成立,孩子入读新式学堂
C.清政府垮台,北京由外国人直接管理
D.被迫从东交民巷迁出,且无迁回可能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该挽联是写给谁的?( )
A.邓世昌 B.谭嗣同 C.孙中山 D.张自忠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义之城”,他们应该去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广州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科学 D.三民主义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方向,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主要体现在当时
A. 提出三民主义
B. 推翻封建制度
C. 建立民国和颁布《临时约法》
D.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西服零星地出现在通商口岸。民国初年,新式服装除了西装,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改良的旗袍。这反映了
A.民主政治确立 B.纺织技术改进
C.社会生活变迁 D.开埠范围扩大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今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
A. 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B. 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 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 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在孙中山这篇《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起兵北上讨袁,史称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这里的“启蒙之水”是指
A.自强求富 B.救亡图存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同学搜集了下图所示史料。据此推知,他探究的历史事件是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西安事变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A.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B.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语课'“倡导这一变革的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梁启超 D.胡适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文化运动中,借“狂人”之口,控诉封建专制统治,号召人们推翻“吃人”社会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文化运动后期,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A.毛.泽东 B.李鸿章 C.康广仁 D.李大钊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材料中的“大事变”是指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南通大生公司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

A. 1921年
B. 1922年
C. 1931年
D. 1932年
30.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结合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2)小历同学认为辛亥革命向国人头脑注人了一系列崭新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1.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皇帝觉得自己别无选择, 只能接受英国的要求,签署议和协议,耆英率领的特使团在璞鼎查进攻故都前,表示中国愿意投降,最后,双方签订.....结束这场战争。这个“不平等条均”不仅让中国向西方敞开了大门,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剥削时代的来临。
——[美]魏裴德《中华帝国的衰弱》
材料二: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 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刮外,被迫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它制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空前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 -1949》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条约”签订的背景。并依据材料二概括“条约”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图片蕴含的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 1840年到20世纪初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32.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倡导在中国实行“自强”运动。鼓励西方投资修建铁路,甚至在他们管辖的省份中建立工厂,并且使他们自己的军队现代化,但他们只想保持现存的秩序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造它……1895年,清政府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令人震惊的失败了。
——摘编自[美]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沉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譬醒。 中国不能停留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革命和维新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主要力量,可以说这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真正开端。
——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贬义性的攻击,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有哪些?(列举一位)。依据材料指出这场运动的局限性。
(2)材料二认为推动中国变革的两股力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股力量分别推动的两次变革。
(3)材料三中“这次思想革命”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4)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中的顽固派大臣视之为卖国贼,朋友们也为之惋惜,他家乡的秀才们竟然商议要捣毁他的住宅。根据朝廷的规定,郭嵩焘如实记录自己的见闻,却激起轩然大波。一些官僚见日记不但没有痛斥西方,反而赞赏西方法度严明,富庶强大,就认为郭嵩焘崇洋媚外、忘恩负义。在他们的争相攻击下,清政府竟下令销毁已经出版的日记。其后,郭嵩焘又被参奏十大罪,包括“披洋人衣”、“握手为礼”等等。他的许多安邦治国大计自然无法实施,最终只能抱憾而死。他去世后,朝廷不赐予他谥号,不准国史馆立传。作为二品大员受此冷遇,实在是不小的屈辱。
——摘编自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1)材料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哪场战争期间?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