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0-2021年高一期末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纪念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联合国及有关国家12日以视频方式举行气候雄心峰会。国家主席习.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提出新倡议,宣布新举措,作出新承诺,以大国担当为更具雄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力。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更受关注,亟需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共同行动。习.平主席在本次峰会讲话中向国际社会发出三点倡议: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讲话声声入耳,字字铿锵,彰显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各国共谋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智慧。
面对气候变化,人类命运与共。作为《巴黎协定》达成的重要贡献者和积极践行者,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决心,更有雄心。今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次峰会上,中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新承诺的分量,源自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念之坚。近年来,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习.平主席在峰会讲话中专门提到,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承诺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新举措的底气,源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实。中国既往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都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一件件、一步步成为现实。为“擦亮”蓝天,保卫碧水,中国近年来着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空气和水质优化,推进碳市场建设和增加森林碳汇。中国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来自中国,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年均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5%。
新倡议的远见,源自中国共建美丽地球的意愿之诚。从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到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从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到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从大声疾呼维护多边主义,到力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在努力谋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不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实现全球气候治理雄心需要各方持续而坚韧的努力。一诺千金,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探索疫后绿色复苏动力,共同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2020-12-13新华国际时评《提振全球气候治理雄心的中国担当》)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
B.中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主导地位。
C.中国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2000年以来全球绿化面积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D.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5%。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习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中国治理气候方面的决心和智慧。
B.第三段中国将通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来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雄心。
C.第四、五、六段,分别从新承诺、新举措、新倡议的角度层层深入进行论证。
D.事实胜于雄辩,本文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论证在气候治理方面的中国担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主席在本次峰会中发出的三点倡议关乎气候治理的新局面、新体系、新思路。
B.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C.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施行的措施有:推进碳市场建设、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
D.新倡议的远见体现了中国的意愿之诚,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是其表现之一。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文江,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绅士家庭。出生后不久,丁文江就显露出非凡的天资,自幼在古典文学、历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八岁,在当地知县龙璋的大力鼓动下,丁父让丁文江赴日留学。不久,日俄战起,我国东北惨遭蹂躏,中国留日学生愤怒抗议。丁文江离开日本,转赴英国留学。
几经转折,丁文江1908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专修动物学,以地质学为副科。后又把地质学升为主科,加以地理学为副科。1911年大学毕业,丁文江获得动物学与地质学双毕业文凭。该校地质学教授格列戈里是一位有名的探险家型的地质学家,对丁文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丁文江在外考察时都会随身携带《徐霞客游记》,处处以徐霞客为榜样。
学成之后,丁文江立即启程回国。他离开家乡整整9年,但回国时,他乘轮归国不是在终点上海下船就近回家,而是在越南海防登岸,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开始了在祖国大西南的徒步旅行。这次旅行历时两月多﹐行程约万里,为他以后几次西南地质考察打下了基础。
1913年,丁文江担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所长期间,亲授“古生物学”等课程,注重实地实践考察,教导学生观察绘图、采集标本等,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931年,丁文江应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之聘任该校地质系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等课程。丁文江是一位极端认真负责的严师,他虽学识渊博,但往往还要以讲课时间的三倍用于备课。他精心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也力求完备,本校不够的,就托中外朋友帮忙。他讲课诙谐生动,深入浅出。他常用些掌故小说及戏曲歌谣故事打比方,再加以科学解释。在野外实地考察时,丁文江带领学生必须照规矩,以身作则。后来,给他当过几年助教的高振西撰文说:“这样的教师,丁文江先生,给予学生们的好处不只是学问知识同治学训练。……无形之中感化到学生身上的实在更为重要。”丁文江在北京大学任教三年,这一时期的学生中亦不乏中国地质学界的骨干。如赵金科、王钰、张文佑等。
“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危机深重。1932年,丁文江与若干朋友创办《独立评论》发表对形势的看法,痛斥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
1935年下半年,日本侵略气焰嚣张,向华北步步进逼,若华北沦陷,则北煤不能南运,南方能源紧缺。当时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急需就地解决燃煤问题,于是丁文江决定去湖南考察粤汉铁路沿线煤矿储量与开采现状。后来到谭家山煤矿勘察,他本不必亲自去,但他说:“我觉得此种任务关系很大,所以我要亲自去看看,方可使将来计划易于实行。”他一直下到矿洞底部,晚上又煤气中毒,终不治身亡,年仅四十九岁。
丁文江的逝世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悼念。当时在英国讲学的李四光,得噩耗时,正在把他的讲稿整理成《中国地质学》(英文)出版,他立即在该书“自序”中写道:“正当我的原稿整理工作将告结束时,传来了我的朋友和最尊重的同事丁文江博士不幸逝世的消息,如果我借此机会来对这位如此忠心致力于发展中国地质科学的人表示钦佩之意,或许不会是不合适的”。1937年,李四光借在长沙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之便,专程去岳麓山看了丁文江的墓地,表示了对好友的追思之情。
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丁文江的生平事业得到科技史学界的充分重视、深入研究,以及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尤其是他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品质将永为人们所纪念和效法。
(摘编自《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丁文江》)
相关链接
①丁文江(1887—1936),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芜湖以下扬子江流域地质报告》、《中国的造山运动》和《申报地图》等。他不但在地质调查和地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称得上是一位世界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②徐霞客(1586—1641),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著有《徐霞客游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教授格列戈里和我国明代徐霞客都对丁文江地质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丁文江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工作认真负责、精心备课、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也力求完备。
C.丁文江亲自到谭家山煤矿勘察,下到矿底,他是为了将来就地解决粤汉铁路燃煤问题的计划易于实行。
D.丁文江具有非凡的天资,大学毕业获得双毕业文凭,读书旅游、考察办报、著书立说,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不仅记叙了丁文江在地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记叙了丁文江在地质调查领域的独特贡献。
B.丁文江除了给予学生学问知识同治学训练,还在无形中给予学生认真负责、以身作则等品质的感化。
C.丁文江称得上是一位世界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
D.李四光得到丁文江去世的噩耗时,正在把他在英国的讲稿整理成《中国地质学》出版,他悲痛万分,代丁文江自序。
【3】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地质教育家,丁文江的爱国行为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梁衡
①年末深冬季节,到云南腾冲考察林业,主人却说,先领你去看热海。我心里一惊,这大山深处怎么会有海,而海又怎么会是热的?
②车出县城便一头扎进山肚子里。公路成“之”字形,车子不紧不慢,一折一折地往上爬,走一程是山,再走一程还是山;一眼望去是树,再看还是树。只见一条条绿色的山脊,起起伏伏,一层一层,黛绿、深绿、浅绿,由近及远一直伸到天边。直到目光的尽头,才现出一抹蓝天——这蓝天倒成了这绿海的远岸。
③走了些时候,渐渐车前车后就有了些轻轻的雾,再看对面的林子里也飘起一些淡淡的云,我说:“今天真算是上得高山了。”主人笑道:“正好相反,你现在是已下到热海了。”我才知道,那氤氲缥缈,穿林裹树的并不是云,也不是雾,竟是些热腾腾的水汽,我们车如船行,已是荡漾在热海之上了。
④所谓热海,是一个方圆十几公里的地热带。腾冲是一个休眠火山区。多少年前,这里曾经火山喷发,现在地面上仍留有许多旧痕。如圆形的火山口,黑色的火山石,还有奇特的“柱状节理”,那是岩浆喷出时瞬间形成的一片美丽的石柱。但最奇的是地下的热海。大约火山熄灭后地下的岩浆还是不死心,便试探着要找一个出口,悄悄地摸到这里,一直窜到离地表还有七八公里处,用炽热的火舌不停地向上喷舔着地面。于是这十几公里的土地就成了一台巨大的锅炉,地下水被煮得滚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热海。
⑤热海虽名海,但我们并不能像苏东坡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能如曹操那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因为这海是藏在地下的,我们只能去找几个海眼“管中窥豹”。最大的一个海眼就是著名的“大滚锅”,单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威力。要看这口大锅先得爬上一个高高的“锅台”。我们拾级而上,还未见锅就已听到滚滚的沸水之声,头上热气逼人,上到锅台一看,这口石砌的大锅,直径3米,深1.5米,沸腾的热浪竟有尺许之高。由于长年累月的滚煮,锅沿上已结了一层厚厚的水碱,真是一口老锅。大锅前又开出一条数米长二尺来宽的石槽,亦是水沸有声,热气腾腾,槽上架着一排竹篮,里面蒸着土豆、鸡蛋、花生等物。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蒸笼了。游人可以上去随意品尝这地心之火与山泉之水的杰作,就像在城市路边的早点摊上吃小笼包子。我们看惯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河,可谁又见过这无年无月翻滚不止的开水大锅呢?我抬头看一眼天上的白云和锅后山崖的绿树,忽然想起张若虚的那首名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山上何时现滚锅,滚锅何时初见人呢?天地间悄悄地隐藏有多少秘密。
⑥因为地处热海之上,山上山下露头的温泉就随处可见。有的潺潺而流,兀自成潭;有的点点而滴,挂垂成线;还有的间歇而喷,如城市广场上的音乐喷泉。但这泉水都脱不了一个“热”字,于是就利用来做浴池,连普通的山民家也开池营业。为了能更深一层感知热海之美,我们选了一处浴室推门而入,待穿过短廊才发现并没有“入室”,而是豁然开朗,又置身在半山之上。原来这里的浴池并不是平地之池,而是一个一个挂在半壁,就如高楼上的阳台。试想,在半山之上,绿风白云,枕石漱流是什么样子?我极兴奋,不肯下水,先披衣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只见偌大一个池子,犹抱琵琶,叫一株从石缝中探出的大叶榕树俯身遮去了大半,而一株老藤左伸右屈就做了这池子的栏杆。池边杂花弱草,青苔翠竹,池水清清见底,水面热汽微微蒸腾。水先是从一个石龙头中注入池中,再漫过池沿,无声地贴着石壁滑向山下,于是过水的半面山岩就如一堵谁家宾馆大堂里的水幕墙,淋淋潺潺。我凭栏遥望着对面林梢上升起的轻轻的雾和脚下谷底游走的云,竟有一种将军阅兵式的自豪,然后翻身入水畅游其中,仰望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就是一条天上之鱼,天下真有这样的海吗?
⑦因为刚才池边的那棵大叶榕树,下山时我就留心起这山上的植被。我知道榕树喜热,多见于福建、两广,或者西双版纳,现在能现身于偏北的腾冲定是得了地下的热气。这么一想,果然发现这方圆远近处的树的确特别,既有许多亚热带的芭蕉、棕榈,又有本地的松、柏、杉、樟,还有远古时期留存下来的曾与恐龙为伴的黑杪楞树。有一种我从未见过,枝如杨柳,叶如榆钱,在这个隆冬季节满树还著着些红绒绒的花朵,主人说,这属柳科,就叫红丝绿柳。啊,好浪漫的名字。现在科学家已经弄清热海的来历,是这满山的绿树饱饱地蓄足了水,然后再慢慢地渗入地下,经地火加热后又悄悄送回地面,这个过程75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湍流不息。这么说来,我们现在既是行在密林之中,又是站在历史的河岸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我已说不清到底该叫它什么名字。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①段中“我心里一惊,这大山深处怎么会有海,而海又怎么会是热的”,这样的开头制造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五段作者引用很多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深化了文章内容。
C.本文善于捕捉自然界中令人神往的妙处,从洞察山水中体味真理,语言自然朴实,并富有思辨性,写出了徜徉山水之乐,并蕴含一定的哲理。
D.文章尾段描写了山上丰富多样的植物,写到“远古时期留存下来的曾与恐龙为伴的黑杪锣树”,旨在突出作者在植物学方面的博识。
【2】本文②—⑥段中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云南之“海”的?
【3】作者在文章结尾感叹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我已说不清到底该叫它什么名字”,请结合文本谈谈文中所提到的神奇之“海”有哪些内涵?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后蜀使至,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恪到府,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茭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诸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权嘉其功,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久之,权不豫,而太子少,乃征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恪更拜太傅。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B.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C.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D.丹杨地势险阻/其幽邃民人/俗好武习战/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出为寇盗/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是指汉族男子未满二十岁,身体未壮,但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蜀指四川一带,秦时为蜀郡,三国时为蜀汉地,与曹魏和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C.领为官职兼任的一种,古时以右迁和左迁分别表示升职和降职,以徙表示平级调动。
D.侯是一种爵位,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恪聪明机智,赢得尊严。孙权在大会群臣时用驴取笑诸葛恪的父亲,而诸葛恪聪明应对,机智地增加“之驴”二字,举座欢笑,不仅赢得尊严,也获得了物质赏赐。
B.诸葛恪能言善辩,才思敏捷。面对张昭的推辞,诸葛恪以理服人,让张昭喝下了他的敬酒。得知孙权希望蜀国送马给自己时,诸葛恪立即跪谢,肯定蜀国的马一定送来。
C.诸葛恪剿寇有方,一言九鼎。诸葛恪不与寇盗直接交锋,只派兵守住险要地段,截断粮食来源。当胡伉把投降的百姓捆绑至府,诸葛恪斩杀了违抗命令的臼阳长。
D.诸葛恪当机立断,恩泽百姓。诸葛恪得知孙弘将除掉自己,以议事为由,在座席上将孙弘杀死。诸葛恪被改授为太傅后,各项政事都顾及百姓利益,国人无不欢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
(2)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①,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②。
注释:①《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关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斩之”。②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葡萄)和“首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旁边,弥望皆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语言简洁凝练,富有渲染力,格调苍凉悲怆,展示了从军士卒的艰苦生活,并同情士卒从军命运。
B.三、四句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描绘了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巡夜的打更声和幽怨的琵琶声的凄凉景象。
C.七、八句“夜夜”“双双”等叠字,不仅在音节上为全诗增色,更写出了从军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
D.作为以边塞为题材的律诗,本诗结构严谨,句句蓄意,步步逼紧,尾句与前文形成对比,显出巨大的讽谕力。
【2】本诗标题为《古从军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紧扣“从军行”来行文的?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多处使用对比论证,“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驽马的坚持不懈形成鲜明对比。
(2)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山水为喻,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者的反应和内心体验的角度侧面烘托了箫声凄婉。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针对美国谷歌公司将停止提供安卓系统的技术支持一事,( ),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华为和荣耀品牌的产品及其服务在中国市场不受影响。
面对霸凌和围堵______、保持坚挺,华为的这份自信鼓舞人心。这份信心来源于丰厚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背后是华为_______的远见、_______的忧患意识和多年艰辛苦练的技术内功。来自于自身真实实力的这份底气,背后是中国科技实力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舞台的崛起。华为是民族品牌的标杆,为各行各业树立了榜样,贡献了可贵的正能量。这份不惧“_______”的勇敢前行的坚挺,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学习并为之骄傲。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20日中国华为公司回应说,华为有能力继续发展和使用安卓生态
B.中国华为公司20日回应说,华为有能力继续使用和发展安卓生态
C.20日中国华为公司回复说,华为有能力继续发展和使用安卓生态
D.中国华为公司20日回复说,华为有能力继续使用和发展安卓生态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岿然不动 曲突徙薪 居安思危 五风十雨
B.纹丝不动 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暴风骤雨
C.岿然不动 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 暴风骤雨
D.纹丝不动 曲突徙薪 防患未然 五风十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份底气不仅来自于自身的真实实力,更是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中国科技实力在世界舞台的崛起。
B.这份底气来自于自身的真实实力,背后是中国科技实力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舞台的崛起。
C.来自于自身真实实力的这份底气,更是中国科技实力在世界舞台的崛起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
D.这份底气来自于自身的真实实力,背后是中国科技实力在世界舞台的崛起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面是某校高一学生国旗下演讲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今天我非常骄傲能代表高一年级学生在国旗下演讲。我演讲的内容是《以恩养德,以德还恩》。感恩我们的令尊令堂,感恩亲朋,感恩老师,生而为人,这是学生立足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准则。所以我恳请大家,多向身边的人说谢谢。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9月底发布的第四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正在显著缩小。中国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为24.1%,2017年以来首次缩小到30%以内,全国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2017年的不足70%提升至98%。谢栋铭表示,中国政府重视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关心困难群体。对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应确保民众能普遍享受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平在给某高校毕业生的回信中写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希望大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材料二:在抗击疫情一线,有一个数字特别值得关注: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这让人们看到: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材料三:嫦娥五号探测器11月24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发射现场,一名95后小姑娘格外引人注意。她就是文昌发射场最年轻女指挥员,同时也是嫦娥五号探月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周承钰。这位小姑娘被同事亲切唤作“大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形成文字,在班会课做一次演讲。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