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19年高一语文后半期期末考试免费试卷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厚夫
我心依然
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大体有眉目后,路遥决定去南方的广州逛几天。
5月31日至6月29日,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北美洲的墨西哥举行。路遥是个狂热的足球迷, 今年,他却不能尽情地享受这长达一个月的世界级足球盛宴。
当许多人为足球而彻夜狂欢之时,路遥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弟弟王天乐悄然南下广州城体验生活去了。他小说中有在农业社时期游离土地的“二流子”“逛鬼”王满银,因受不了生产队的苦,跑到广州倒贩廉价的电子表……而现在,路遥和王天乐就像“王满银”一样,漫无目的地在广州城的大街小巷中游荡。每天晚上回到旅馆,路遥就把自己的见闻与观感写到笔记本上。笔记本写满了,他对王天乐说: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于是, 他们又回到西安。
回到西安后,路遥又对校园生活进行现场体验:他在一群男女大学生的帮助下,在较短的时间里熟悉了学校教学、生活起居、课程安排、建筑布局等基本情况。然后,跟踪了解学生二十四小时活动的全过程,并与同学们座谈,交流思想、学习、生活、恋爱等方方面面的 问题。
登上中国文学的最高领奖台
1991年元月,我国作家所期待已久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到了终评阶段。“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最高的文学奖,能获此殊荣,意味着能获得国家文学体制的表彰。3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一则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揭晓消息:《平凡的世界》不仅获奖,而且排名第一。
颁奖大会定在3月30日在北京举行。路遥既要代表获奖者致辞,又要接受新闻媒体的专题采访。路遥非常看重这个致辞,认为它既不能过于张扬,又必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路遥谦虚地说:这并不意味着我的作品从此就是文坛的最高水平,也并不意味着没有获奖的作品就不够获奖的资格。他长时间沉默后说:我的创作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我要很好地总结一下,然后进入创作积累阶段。
崩溃的边缘
进入1992年的路遥,身体变得更坏,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忧郁了。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但他本人却浑然不知。
《陕西日报》记者刘春生去路遥家串门,路遥让他买了足够吃两个月的“护肝片”。“护肝片”是肝区轻微炎症的缓解药,它治标而不治本。而路遥得的是实病,这种“自欺欺人”的治疗方式,只能导致某一天身体突然崩溃。为什么才能过人的路遥却如此糊涂,这后来令许多朋友与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路遥向刘春生谈起如何办好《延河》文学杂志,以及筹备省作协换届会议的情况等。短短的一个小时里,路遥谈得最多的是怎样改善作家的生活与办公条件……
刘春生心里感慨:看样子,路遥早已把自己的疾病抛到九霄云外了……
路遥甚至拖着病体饶有兴致地与朋友长时间聊天,也许这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下海作家申晓与王作人去路遥家,几个月没见,路遥明显瘦了,脸色铁青,胡子拉碴,人显得很憔悴。他指着书房桌子上一尺多高的文稿说:“昨晚四点多才把文集的稿子整理完,现在心里轻松得多了。”
看到路遥凌乱而毫无生气的家,看到路遥无精打采、愁容重重的神色,申晓开门见山地问:“你咋成这样子了?是身体有啥毛病?”路遥说:“没啥事,累,乏困。”
路遥原来可不是这样的人,他是典型的文坛硬汉。这两位朋友并不知道路遥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身体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
(选自厚夫《路遥传》有删改)
(相关连接)
(1)评委蔡葵解读《平凡的世界》:“像《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听众来信达两千余封,创中央台‘小说连播’节目听众来信量历史之最。此后,许多省又重播了这部作品,都收到了轰动效应。”
(2)创作完《平凡的世界》,路遥说:“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放弃了观看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是因为在他的生命里,创作是生命的全部,一切都须无条件给创作让路。
B.路遥和弟弟王天乐南下到广州城,是为了亲自体验和感受小说中“王满银”的活法,从而感到生活的自由自在。
C.《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毕生的著作,代表着路遥的最高文学奖项,不仅轰动文学界,更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青睐。
D.路遥疾病缠身,情绪忧郁,其实并不是他不知道自己病入膏肓,而是创作始终占据他生命的第一位。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南下广州城,又深入到西安校园生活进行现场体验,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取材于生活,从不虚构、编造。
B.获得“矛盾文学奖”的路遥,一方面对自己作品充满着自信,另一方面又担任起作家为创作而创作的责任。创作是路遥毕生的追求。
C.路遥身体变坏,情绪变得忧郁,长期吃药,因而显得凌乱、邋遢,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
D.不管是身边的朋友、读者,还是路遥本人,谁都不知道路遥病情的严重性,也无法理解路遥的心情。
【3】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雪国热闹镇
刘兆林
热闹镇出了乱子,史无前例的大乱子啊,谁听了都得吓一跳——大风雪之夜,驻军逃走了十分之一,居民陡增了百分之五十。这可把驻军最高首长杜林急懵了。这等于热闹镇这边天塌了一角,他怎么支撑得了哇,必须立即向上级汇报。但是,不知大风刮的还是什么人捣的鬼,电话线路不通了,杜林琢磨了足有半小时,最后决定带上个最能干的老兵,连夜出发,亲自去向领导报告情况。
说明白点吧,热闹镇可以叫它祖国东方第一镇——再往东一点就是外国的村镇了,离本国的村镇却很远,最近的也有四十五华里。
驻军最高首长杜林的职务只是个班长。大概谁也想象不到,全镇除了包括杜林在内的十个兵外,只一家居民,两口人,不仅“热闹”二字纯属徒有,“镇”字也是滑天下之大稽。所谓镇长,当然就是寂寞透顶的战士们对那一家之主瘸老张的戏称了。所谓驻军逃走十分之一,其实就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牛犇突然失踪,热闹镇这档子事就是他闹出来的。
扫帚似的大风不停地划拉着杜林、老兵和大黑狗踏出的脚窝,三角形的队伍仍在艰难地跋涉。 “老兵,你说,牛犇他除了带枪,会不会还带了别的?”“你不是说他偷了你的人参烟和龙泉酒吗?”
“我是说他会不会还描了地图什么的?他脑瓜比谁都活,除了偷我烟酒,准还描了地图!” “真这样,可就更毁了。”
“哼,当初他一来我就觉着不是好事。”“指导员还表扬他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哼,我算看透了,脑瓜越活,知道的越多越不可靠。”
老兵不吱声了,还怎么吱声啊,事实胜于雄辩……
1980年11月底,牛犇分到岛上来那天正下雪。他独自到哨所门前的了望架下一站,捧着一本书,面对茫茫雪野放声唱起来:“好——一——派——北——国——风光——昂——昂——昂”
杜林在高高的了望架上用望远镜往下一瞧,是新兵,噔噔噔跑下来,问:“你喜欢样板戏?”
“谈不上喜欢,这句唱词和眼前景色挺吻合,随便借用一下。”个头不高,眼睛雪亮的新兵无所谓地又翻他手中的书,他是对照着眼前的雪景看书上描写得是否像。
“手里是本啥书?”“《雪国》。”
“镇长”瘸老张外出去治腿,家里就剩下怀孕的媳妇哑女一人。杜林把正副班长之外的 八个兵编成四组,每组一天轮流帮哑女干活,一天晚上哑女家灯亮着,杜林敲了一阵门却没人应。他不敢贸然进女人的屋,用草棍把窗纸扎了个小眼往里看,冷丁抽了口凉气:哑女早产了,远离村庄,大风雪之夜哪儿去找奶哟。急迫中杜林忽然想起牛犇让家里寄过奶粉,兴许还有剩的,便叫李老兵回去问。
李老兵回去一看,牛犇不见了。问遍全班,谁也不知道哪儿去了。厕所、岗楼、了望架找遍了,都没有。
不祥的预感袭上杜林的心头,他带领全班在尖啸的风雪中四处查找牛犇,最后发现一行脚印奔江边而去,但走着走着,好不容易才发现的脚印被风雪扫没了。马灯、手电照了又照,也没发现往回走的脚印。东南西北,天上地下,到处风雪弥蒙,分不清哪是国境线。从纵深 离判断。已经到了主航道中心线,甚至过了一点。从迹像看,牛犇是奔外国那个镇子去了。
迷路是不可能的,他,外逃了?
这时,哑女屋里出现的是令人想像不到的场面:医助在收拾屋子,指导员在做饭,哑女坐在炕上对镜梳头,婴儿安详地在射进来的温暖日光下睡着了,小嘴不时咂动着,枕边放着一缸鲜牛奶,窗台上一个大盆子满满装的也是鲜牛奶。进屋的人都愣住了。
“怎么回事,指导员?”杜林问。 “去问牛犇,叫他说。”
“牛犇?他在哪?”“在班里休息。”
“他……他没有……?”“去问问就知道了!”
杜林奔回班里,见牛犇坐倚在床上吹口琴。“回来了,班长?”眼睛雪亮的牛犇坐起来,善意地望着杜林。
“你……你哪儿去了?”
“到对面走一趟,怕你不同意,就没请假。”“你去偷人家的牛奶?!”“不是偷,悄悄换的!”“换?”
“真的。那边家家养奶牛,我们在了望架上看得清清楚楚,也没驻兵。我摸过去,钻进一家牛棚,弄了两暖水袋加两行军壶奶。走时把你的烟和酒放那儿了,待会给你钱!”“钱是小事,丢中国人的脸!”
“这怎么丢脸?烟和酒二十多元,十多斤牛奶也就三四块钱呗,他们上哪卖这好价钱?”
“边境政策你不懂吗?”
“懂啊,国家不是开放了边境小额贸易了吗?再说,总不能眼看着我们热闹镇上的小居民饿死呀。所以我才去了,出了事我一个人担呗!”
几天后,团政治处来了一位干事,说军事检察部门作了调查研究,决定对牛犇免于起诉。军分区指示,对牛犇要进行法制和边防政策纪律的补课,教育可由团治政处直接进行。地点放在团农场,让牛犇边劳动边接受教育。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雪国热闹镇”为题,但其实这个所谓的热闹镇只有寥寥数人,这样的标题与内容形成落差,能更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我是说他会不会还描了地图什么的?他脑瓜比谁都活,除了偷我烟酒,准还描了地图!”“真这样,可就更毁了。”暗示着大家对牛犇早有怀疑。
C.杜林带着全班的人在风雪中四处查找牛犇的紧张场景与哑女家中温馨轻松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的跌宕起伏,更有张力。
D.文章以士兵牛犇外逃开头,但后来却以牛犇取奶归来结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先抑后扬,表达了对牛犇的赞美之情。
【2】小说中的牛犇从一出场就与众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B.士大夫之族 族:类
C.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的
D.作《师说》以贻之 贻:鼓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不拘于时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C.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其贤不及孔子
D.①小学而大遗 ②群聚而笑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B.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那童子的启蒙教师,又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C.选文在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时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比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选文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话,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小气)。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
C.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安定平和
D.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尊重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C.何以伐为 则修文德以来之
D.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择可劳而劳之
【3】选出句式与例句“固而近于费”相同的一项: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恐年岁之不吾与
【4】翻译以下句子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①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②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①塞上长城,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曾自许为“万里长城”。②出师,诸葛亮伐 魏,临行时上表后主刘禅,后人称为《出师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期盼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B.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C.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D.尾联饱含诗人对诸葛亮的失望之情,并表达了再次出征的决心。
【2】诗歌用典恰到好处,请结合诗句内容作简要赏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
②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语言文字运用
史学界对“马球源于唐朝”向来视为定论,其实早在东汉就有了马球的纪录。三国时曹植的传世名篇《名都篇》便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生动记录了击鞠者 的技巧。这时郭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击鞠”一词。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使得马球成为了中国古代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到了唐代,马球在皇室的宣扬下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成为了当时人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
唐朝的马球运动与现代不同,没有保护头盔,也没有相应的保护器具,而且马的奔跑速度快,马球运动其实危险性相当高。但是唐人依然 。史料记载,唐朝的皇帝最喜爱的运动便是马球。( ),全国上下球场林立,玩者甚众。终唐一代,唐人玩马球球技高超者甚多,但其中最出色的无疑是唐宣宗。唐宣宗无论是在球技还是姿势,都是当时翘楚。他打马球时往往精神振奋,兼之志气昂扬,在纵马驰骋间 还可腾挪跳跃,曾在空中击球连打达216杖。其控球技术之高让人目瞪口呆, ,虽然史料记载中多少有 之嫌,但唐宣宗确实在当时的球场上独领风骚。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使得马球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
B.马球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主要的中国古代运动形式之一
C.马球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下,成为主要的中国古代运动形式之一
D.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马球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马球运动在帝王与文武百官之间流行,而且也普及于民间
B.马球运动不仅在帝王和文武百官之间流行,而且于民间也普及
C.马球运动不仅于民间普及,而且在帝王与文武百官之间也流行
D.不仅马球运动于民间普及,而且在帝王与文武百官之间也流行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出神入化 乐此不疲 叹为观止 夸大其词
B.超群绝伦 乐此不疲 击节赞赏 夸大其词
C.超群绝伦 废寝忘食 叹为观止 哗众取宠
D.出神入化 废寝忘食 击节赞赏 哗众取宠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个以诗语来领悟自然和人生的民族,诗词的作者往往多情而敏感,对节日常有不同的观察和联想。请将与下列诗词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⑤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①______②_____③_____ ④______⑤ _______
9. 作文 详细信息
世界上最短的小说《最后一个人》翻译成汉语只有25个字:“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 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而它却具备了小说应有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且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请你自拟一个标题,写一篇40字以内(含标点)要素齐全的微型小说。
标题:____________
正文:____________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虹宇小学的老师给同学们留的家庭作业中有道数学题:妈妈买回5块饼分给兄弟4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合理的呢?
戴小岱给出的答案是:可以给妈妈一块。结果被数学老师判为0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小岱同学母亲的身份给当事小学生或是当事数学老师写一封信,分享你的想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