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年高一上册第二次月考历史题带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削弱王国势力 B.强化中央集权
C.加强君主专制 D.废除丞相制度
3. 详细信息
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即
A. “强干弱枝”
B. “重内轻外”
C. “重文轻武”
D. “冗官冗费”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 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 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 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A.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B.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C.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了榷场的设置
A.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展现了中原经济的优越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太宗曾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  )
A.唐中叶至五代政局给宋太宗的启示
B.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方式
C.安史之乱给宋太宗的经验教训
D.辽与西夏严重威胁北宋统治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朝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它是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一种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它便于统治者控制全国,也加深了本民族的封建化,推动了本朝社会的发展。它是
A.猛安谋克制度 B.南北面官制度 C.均田制 D.三省六部制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
A.契丹族、党项族 B.契丹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女真族 D.女真族、蒙古族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A. 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 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C.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 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南岭,直到今广西。元代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扩大统治区域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征服了欧亚大陆的许多民族,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统治,以下机构管理吐蕃地区的是
A.中书省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北庭都元帅府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陆上丝绸之路已经中断 B.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C.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D.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门第观念的消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D.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初年,带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完全取消,城内的市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宋代
A. 官府不再管理干预商业 B. 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C. 商人社会地位达到顶峰 D. 商业交易打破时空限制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文宗想把女儿嫁到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宋朝时,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的大女婿、三女婿、六女婿、韩琦的大女婿,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人流的八品官。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B.士大夫婚姻观念彻底改变
C.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了冲击 D.士族走向衰落有其必然性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时,考虑到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了南北分卷的办法,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此现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地区流动 B.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处于劣势
C.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进步 D.全国政治中心伴随经济重心南移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些主张旨在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 B.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C.树立理学独尊地位 D.规范秩序维护统治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血缘政治、社会变革、政治民主、新思潮萌发
B.官僚政治、儒学创新、封建盛世、“经世致用”思想
C.血缘政治、社会变革、封建盛世、理学盛行
D.官僚政治、儒学创新、审美观念、理学盛行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队伍壮大,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从而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以下文艺现象,正确的叙述是(  )
A.柳永、李清照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B.元杂剧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C.宋元的绘画更加追求法度,强调规范
D.格律严整的诗到宋进入鼎盛时期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宋代兴起的活字印刷术传播极广,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是世界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新;但也有学者指出,这一科技成果未被统治者重视,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实际上并未大力推广。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认知因研究角度不同而异 B.前者过分夸大了印刷术的作用
C.后者对前者的颠覆是历史进步 D.历史现象的评价缺少客观标准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析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了。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的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宵、顾菊英著《元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行省制实行的原因及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