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9年高一历史下期期末考试同步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 炭化谷粒
B. 稻谷遗存
C. 贮粮窖穴
D. 猪骨骨骸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妇起缝素。”对其解读恰当的是
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男女分工明确
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的唐朝城市中,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考工记》一书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生产工具、兵器、量器、制革、染色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书中不仅有详备的技术规范,还明确表明从事技术劳动的是“百工”(工匠),百工之上有专职官员管理。这表明
①先秦时期“百工”地位高
②《考工记》有官方色彩
③先秦时期我国手工业发达
④民间手工业的曲折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探究历史知识内在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思维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A. 耕耙耱技术的普及
B. 垄作法的应用
C.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 代田法的推广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
C. “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D. “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这首诗描述的农具是

A. 耧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筒车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了发昌机器厂。两者都是
A. 清政府的官办企业
B. 近代企业中的典型代表
C.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与上述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渐趋解体
B. 近代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C. 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
D. 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强化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联中,反映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状况的是
A.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C.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打开国门汇纳天下,融入世界复兴中华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

综合

理工农医

师范

其它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A. 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B. 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教育
C. 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D. 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

A.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B.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 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 D. 中国军事工业的前世今生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农村合作化运动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①开发浦东是深化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
②上海的开放将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新发展
③上海定位于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
④折射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及其精神的变迁。下列流行语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业救国”
②“改革开放”
③“互联网+”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沿海开放区
③经济特区
④内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②③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至2010年,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 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 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
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先后打败了
A. 西班牙、荷兰、法国
B. 西班牙、法国、德国
C. 荷兰、葡萄牙、美国
D. 法国、葡萄牙、荷兰
25. 详细信息
下列四幅历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③④①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③②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各行业就业状况示意图,图中信息反映了工业革命

①带来了英国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②推动了农村广大劳动力发生了转移
③改变了英国经济产业结构
④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下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7. 详细信息
下表是英国原棉进口量和棉布产量的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认为

时间

英国原棉进口量

英国棉布产量

1785年

0.11亿磅

0.4亿码

1850年

5.88亿磅

20.25亿码



A. 棉纺织业是英国的支柱产业
B. 英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降低
C.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能力提高
D. 英国产业工人人数不断增加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A. 威力巨大的炮舰
B. 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C. 先进的通讯手段
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 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 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C. 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
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
A.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 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一篇文章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戊戌变法的开展
B. 社会制度的变革
C. 辛亥革命的胜利
D. 西方思想的影响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A.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B.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
C.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
D.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3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3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面对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胡佛和罗斯福总统都采取了反危机的措施,但是切入点不一样,导致结果大相径庭。胡佛总统反危机措施的切入点是
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 改善社会福利待遇
C. 挽救大公司大企业
D. 提高关税,限制进口
3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是因为
A. 新经济政策缓和了和西方的矛盾 B.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C. 美英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3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这表明新政
①注重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③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
④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管子·乘马数》中,管子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年岁凶歉的时候,人们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罗斯福新政中也有类似措施,该措施是指:
A. 削减农业产量
B. 改革银行体系
C. 健全社会保障
D. 推行“以工代赈”
4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其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
②促进经济竞争力
③能够拓展经济活动领域
④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与以前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成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是
A. 资本的积累
B. 知识的创新
C. 工具的革新
D. 商品的增加
4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资本市场通过互联网进行非场地交易,大量不受各国管理当局和国际组织监控的无国籍资本,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令人难以想像。反映出信息化
A. 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生产效率
B. 加快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
C. 提高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D. 刺激了各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4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政策的共同之处是
A.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B. 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对外开放国内市场 D. 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政策
4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前苏联流传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D. 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4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业自由贸易
4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 粮食税的实行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4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

A. 反映出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
B. 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C. 逐步建立起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 构建了黄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4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基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该机构虽然遭受到美国的反对,但人多数美国的盟友都已加入。这表明
A. 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C.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 一超多强政治格局形成
4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 政府之间的合作
B. 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 企业之间的联合
D. 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5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某组织会旗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画上圣母脑后的“十二星冠”,“星冠”象征着民族的完美统一。和此会旗相关的组织是:
A. 国际联盟
B. 联合国
C. 欧洲煤钢共同体
D. 欧洲联盟
5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协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对于达成宏观国际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避免两者共同成员的权利义务冲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两个国际组织已经在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管辖范围方面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合作关系。这两个组织的相同职能是
A. 稳定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 探求汇率稳定防止汇率贬值
C. 维护国际贸易公平秩序
D. 调节经贸纠纷稳定世界市场
5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统计,从1948到1991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世贸组织的成立
B. 市场经济体制普遍确立
C. 欧洲联盟的推动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5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欲求,商人使其厚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5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推行重商主义。……该理论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奕”。
——托马斯·曼《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选读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两段材料,指出两个经济理论产生的共同背景。
材料二 英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贸易大旗,杀气腾腾涌入德意志经济领域……德意志经济学者李斯特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为此,1841年,李斯特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央视《大国崛起·德国第二部分》
(2)材料二“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是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李斯特提出“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原因。
材料三 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演化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在内部贸易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为缓解由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强权,加强了对这些发展中出口国的贸易制裁,以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中大国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明洁《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抬头与应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当今世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
54.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工农业的发展表

1880年

1899年

1909年

1919年

农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2.1

1.7

8.5

23.7

工业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9.3

11.4

20.6

60.1

农业人口(%)

65

51.7

45.3

36.1



公司到19世纪末,控制了全美炼油企业的90%。1895—1901年间,美国被兼并企业平均每年达301家,合并的资产达6.9亿美元,其合并资,总额达总产值的八分之七。
——编自《美国历史十五讲》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材料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分期

对外贸易状况

1840年至1914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进口物量约增加3倍,出口物量增加约2倍。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中心从广州北移至上海。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1915年至1931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6.36%,出口的增长显著快于进口。英国在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总额的1/3左右。到1931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2.2%,超过了日本。

1931年至1936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滑,年均下滑率为14.7%。美国在中外贸易中居首位。

1937年至1918年

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对外贸易总额最低的年份不到4万美元,最高也只达到76万美元。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2)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同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
(3)针对1915年—1931年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简述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