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 领事裁判权
B. 开放通商口岸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这个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国的通商口岸少,关税税率高
B. 中国不习惯用洋货
C. 中国人民过于贫困,购买力太低
D. 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抑制作用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 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 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 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 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A. 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 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 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B. 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 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 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投资设厂”,其共同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
D. 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 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 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 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A. 强调信念一致
B. 强化公仆意识
C. 充实人民语言
D. 彰显平等精神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
A. 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 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 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 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 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 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 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 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 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 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 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 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C. 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D. 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 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 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9.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成一并表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