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专题6测评

1. 详细信息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结构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国家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上半期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本国的现代化?
(2)材料认为阿里改革没有使埃及的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简要说明你对材料观点的看法。
2.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撕掉伪装面孔于1840年7月直接出兵干涉,结果穆罕默德·阿里被迫屈服……这就使得主要建立在军事供应基础之上的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埃及工业几乎全部破产……,由于现代化内在条件不成熟,它根本未能触及埃及传统深厚的社会基础,使得现代化看来成为一场更为纯粹的移花接木式的西方化运动……从农村里征调大量农民作工厂工人以及召集农民进行公共工程建设和服兵役……采用政府垄断专卖制度进一步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工厂的那些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领薪俸的政府官吏,对于所干的工作既无知又缺乏热情。除了外国专家外,只有极少数技术人员掌握了新的机器生产和修理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进口机器是新奇而珍贵的,机器一旦损坏,就形同废铁。
——摘编自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二卷第105页)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阿里改革在与埃及有着相同命运的亚非各国引起强烈反响。阿尔及利亚的抗法斗争领袖对阿里改革难以忘怀,立志效法。阿里所实行的专制主义王权和重商主义,以及向西方学习科技知识的措施,在土耳其改革派看来,则是“为成功的改革树立的榜样”。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也很高。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摘编自艾周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中国的反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尔及利亚为何会把阿里改革看作“为成功的改革树立的榜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源对阿里的评价。
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经唐末五代的军阀战乱,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953年

下令“以天下系官庄田仅万计,悉以分赐见佃户充永业”,改变了官营土地为官吏所侵占,营田收入为官吏所侵吞的现象,而且“出户三万”,“百姓既得为已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954年

派人巡视黄河堤防,发丁夫修治决口,减轻黄河水患。同时,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世宗还连年修治汴水,使开封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而日趋繁荣,也促进了沿岸农业的发展

下令减免人民欠交的两税及其他财物布帛等苛捐杂税;规定征税时间从当年开始夏税到六月、秋税到十月开始征收,民众得到很大方便

955年

下令“毁佛”,全国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共废寺院30336956所,强迫僧尼还俗20余万;后下令“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改变五代以来钱币缺乏的情况

958年

制成《均田图》,颁给诸道节度使、刺史,令其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租税制度,不久又遣艾颖等朝官三十四人分行诸州,均定黄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并查出许多不缴租税的欺隐土地



——摘编自吴枫《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田赋制度中有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分,就是粮长制度,这是朱明封建政权统治人民、剥削人民的有力工具。明太祖朱元璋设立这一制度的用意,首先是便利明帝国田赋的征收,另一方面可以借此通过大地主阶级的协助来巩固帝国政府对农村的统治。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首先在江浙一带建立了粮长制度,规定:凡每纳粮一万石或数千石的地方划为一区,每区设粮长一名,由政府指派区内田地最多的大户充当。粮长的主要任务为主持区内田粮的征收和解运事宜。但在其后的五六十年中,粮长更陆续增加了以下各种职权,如:拟定田赋科则,编制鱼鳞图册,申报灾荒蠲免成数,检举逃避赋役人户和劝导农民努力耕种并按期纳粮当差等;后来,在某些地区,粮长往往包揽地方事务,掌握乡村裁判权。粮长犯罪,一般又得援用较之平民远为轻的案例。这说明明初粮长的地位是很特殊的。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粮长的职责,并说明明朝政府设立粮长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粮长制度的实质并评价该制度的作用。
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顺治帝越来越感觉到满汉和谐对维系统治的重要性,决心改变“各衙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的现象。顺治十六年,他告谕吏部:“向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握,以后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别满汉。尔部即传谕各衙门一体遵行。”
这是自清朝建立以来破天荒的决定,不论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汉官权力地位有了明显提高。顺治帝在位期间还一再要求满汉官员和衷共事,要求“凡会议政事,原应满汉公同商榷,斟酌事理,归于至当”,“不拘满汉皆可具稿”,希望不要再出现“满汉两议”的现象。
——摘编自宫保利《清初对江南缙绅的政策及其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顺治帝处理满汉官员问题的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顺治帝处理满汉官员问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