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期期中联考试卷(四川省蓉城推荐)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的,如建筑、器物、物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象是客观的,意象是主观的,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不依赖人存在。
B.意象是带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意趣就是意的内容。
C.由于反复地运用,有些意象已经固定的带上了某种意趣,不可创造新的意趣。
D.物象可分为五类,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也有人自身的,还有人创造和虚构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物象与意象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证,指出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B.文章主体部分按意象的定义、分类和构成的顺序展开论证,说理清楚,条理分明。
C.文章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某种固定意趣这一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举例论证是这篇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意象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模仿。
B.同一个物象,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C.抓住物象特点,运用夸张或转移的方法,创造出的意象会更独特。
D.“康桥”是典型意象,金柳、青荇等意象带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摘自《于敏:“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019年9月19日 第4版)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
②1966年12月28日,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测试结果,试验前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铁塔顶端,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他并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
B.于敏团队花费四年时间研究解决基础问题,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奠定基础。
C.氢弹设计方案的形成,既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更离不开于敏的带领和贡献。
D.婉拒“氢弹之父”称呼,因为于敏认为这是团队的成绩,表现其谦虚淡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好静思,喜欢科学,物理成绩优异,这是他研制氢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B.氢弹研究条件落后却取得神话般的进步,说明我国科学家比外国科学家更优秀。
C.喜欢基础研究,却把一生都奉献给核武器研制,民族情感是于敏的精神动力。
D.中华古诗词给了于敏精神养分,在古代英雄身上他学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3】简要概括于敏身上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母亲为了治愈“我”的腿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希冀万一的可能出现。
B.“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这一句表明老太太们从不提及母亲,“从不提”是因为怕“我”伤心,这次“提”是因为她们担心“我”忘了母亲。
C.“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这两句写“我”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的一点一滴的爱。
D.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借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表现情感的牵念,母爱的深远,虽物是人非,母爱却恒在。
【2】同样是谈到“我”在作文竞赛中得第一的事,为什么母亲两次的反应完全不同?
【3】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请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缧绁,“缧”是捆人的绳子,“绁”是捆着或系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C.太史,古代把家臣或小官的职位加一个“太”字表示国家的大臣,西汉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撰史。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左丘明撰《左传》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婴 “节俭力行”“危言危行”,在齐国受到尊重,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显于诸侯。
B.越石父是个贤才,晏子在沼泽中解救出他,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谢,反而要求绝交,晏子感到很惊讶。
C.文章选取晏子以囚犯为知己和以车夫为贤能两件事,写其知人和谦逊,表现齐国名相晏婴的风范和品质。
D.结尾为论赞,作者赞美了晏子成礼而去、犯颜直谏的品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头五咏·丁香
杜甫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①中,休怀粉身念。
注:①兰麝: shè,指兰与麝香,是名贵的香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丁香外形,体形纤小柔弱,参差错落,倚靠枝头,惹人喜爱。
B.颔联细笔描绘丁香花叶,叶带浮毛,花朵扶疏,色泽淡雅,圣洁美丽。
C.颈联写丁香处境,深栽在书房背后,靠近幽居之士,显得寂寞而凄清。
D.本诗描写细腻,让人对《雨巷》中提到的丁香之美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
【2】“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同样写丁香,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借到江心游泳、阻止飞舟表达革命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
(2)《再别康桥》写在星辉闪耀的康河放歌的两句诗是:________
(3)《论语·为政》指出成为老师应当重视旧知与新识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 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 ,“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 ,令参观者心情放松,对搜查人体奥秘不仅充满了兴趣,更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辅相成 熏陶 水火不容 精巧
B.相得益彰 陶冶 水火不容 精美
C.相得益彰 熏陶 格格不入 精美
D.相辅相成 陶冶 格格不入 精巧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技术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
B.技术不应是坚硬的存在,而应是一种艺术
C.技术和艺术二者相结合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D.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B.不仅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更解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
C.解脱了不仅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搜查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D.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搜查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论语》的内容以①___为主,而说话人言谈往往有特定的对象、语境,所以 ②___。如在谈到什么是“孝”时,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就有不同的回答。但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阅读《论语》,不仅要注意孔子说了些什么,③___。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具有表音表意特征,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元素。请根据下列给出的古文字及字义,参考示例,任选三字描述其形体结构与字义。
示例1: 《説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
人: 侧面垂臂而立,天地万物灵长。
示例2:《説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中: 旌旗插城口,不偏不倚大道之体。
《説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大:
《説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天:
《説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零其间也。
雨:
《説文解字》: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旦: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丰收节,是世界各地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传统的丰收节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然而今天的“丰收”一词,不仅是“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的景象,更是乡村振兴、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代名词。其实,不止于农民需要丰收,三百六十行,行行盼丰收。
要求:①请以“丰收”为题作文;②立意自定;③记叙文;④不少于800字;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⑥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