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入学测试物理试卷在线练习(2019-2020年重庆市万州二中)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  )
A.牛顿(N) B.帕斯卡(Pa) C.焦耳(J) D.瓦特(W)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蹦极是一种惊险刺激的运动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当人系好弹性绳后从高空跳下,先下落后又反弹上升,忽略空气的阻力和浮力,下列有关蹦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下落时,它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 人对弹性绳的拉力和弹性绳对人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 在最低点时,人受到的拉力和人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 若竖直反弹到最高点时,一切力消失了,人将竖直下落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所示,所使用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 B. C. D.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别在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如图所示),该力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关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A. W1<W2<W3 B. W1<W2=W3 C. W1=W2=W3 D. W1=W2<W3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800N的物体在10s内匀速上升了1m。已知拉绳子的力F为500N,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 )

A.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0%
B.绳子自由端被拉下2m
C.做的有用功是1000J
D.拉力F的功率是80W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水平台面上有两个同规格烧杯,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A、B分别放入两杯中静止时如图所示,甲、乙液面刚好相平此时,设A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A甲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为p甲;B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B,乙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为p乙,则

A.F浮A=F浮B, p甲>p乙 B.F浮A=F浮B, p甲<p乙
C.F浮A <F浮B, p甲>p乙 D.F浮A<F浮B, p甲<p乙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块完全相同的冰块分别漂浮在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中,这三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ρ丙。当冰块熔化后,甲液体液面高度不变,乙液体液面高度升高,丙液体液面高度降低。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ρ甲<ρ乙<ρ丙 B.ρ丙<ρ甲<ρ乙
C.ρ丙<ρ乙<ρ甲 D.ρ乙<ρ甲<ρ丙
8. 填空题 详细信息
洛阳牡丹甲天下,图中花儿盛开时清香扑鼻,这是由于花香分子在做 ___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观赏花,是由于光在花的表面发生了____现象;清风吹过,露珠从花瓣上滚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___。
9. 填空题 详细信息
观察图甲中车的外形,若车在水平路面上急速行驶,由于车上方表面空气流动速度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使汽车上方气流的压强比下方的压强____________,产生升力,因此也使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车容易失控.为了减小上述意外情况的发生,有些跑车为了提高“抓地力”在车尾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其外形应选用图乙中的____________(选填“A”或“B”).
10. 作图题 详细信息
请在图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

11. 实验题 详细信息
物理小组测量一个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1)将天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天平调平时,把游码移到标尺的_____处观察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线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2)如图﹣1所示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g,用图﹣2所示方法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cm3;,则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kg/m3。
(3)如果天平的砝码缺失,如何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小组设计了下列两种测量方案(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方案一,如图﹣3所示。
①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水面上放置塑料盒、此时量筒的读数为V1;
②将小石块轻轻放入塑料盒内,量筒的读数为V2;
③上述方法测得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用物理量符号表示)。
方案二,如图﹣4所示。
①将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左、右托盘中,调节天平平衡;
②向右盘烧杯中加水直到天平平衡;
③将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空量筒中,测出体积;
④将小石块轻轻放入左盘烧杯中;
⑤计算小石块的质量;
上述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___(填序号)。
12. 解答题 详细信息
如图甲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三千多年前在井上汲水的桔棒,其示意图如图乙所示。轻质杆杠的支点。距左端L1=0.5m,距右端L2=0.2m。在杠杆左端悬挂质量为2kg的物体A,右端挂边长为0.1m的正方体B,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正方体B的质量为 7kg。(g=10N/kg,不计杠杆与轴之间摩擦)

(1)求:①绳子对B的拉力FB; ②正方体B对地面的压力F压;③正方体B对地面的压强pB;
(2)若把B物体浸没在水中,通过计算说明这种情况下A物体是否能将物体B提起。(设B始终浸没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