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3年高三历史前半期月考测验附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古代历史上,对于用人历来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一个是“任人唯贤”。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任人唯亲的是 (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宗法制 D.察举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上的四川是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是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哪些材料可以用以研究宋时的四川
①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
②“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苏轼的文学成就可以作为当时四川文化发展的研究资料
④《蜀道难》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四川的交通状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世界文明史》记载,“据估算,明朝时期白银流入量约合3000吨许,而外国人估算更多,认为这一时期美洲、日本生产的白银3.8万吨,其中流入中国的有7000或1万吨。”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明朝重视海外贸易和商业发展
B.白银大量流入说明当时中国经济发达
C.白银流入促进中国资本原始积累
D.白银流入是当时西方资本输出的结果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 )
A、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度
C、议会内阁制度 D、民主共和制度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从中获得的最准确经济信息是


第一时期l872—l894年

第二时期l895—1913年


设厂数[来

53

463

商办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近代经济的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
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
C.小农经济在近代社会中占支配地位
D.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对这些做法解读不正确的是
A.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利益
B.一定程度遏制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海洋意识
D.有利于发展近代实业与维护海洋权益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出党的主要任务的变化。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原因的理解,准确的是

A.建党时期领导工人运动
B.国民革命时期开展农民运动
C.国共对峙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校歌写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
A. 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B. 新中国的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 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J涛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与此相对应的重大事件及其理论成果是
A.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B.毛.泽东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C.真理标准大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D.真理标准大讨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13. 详细信息
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并且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 建国初期语文教材要体现出新的国家意志和需要,《共同纲领》中文化教育工作被赋予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主要任务。其中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大量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60年语文课改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学校在国家政务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无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新时期学校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14. 详细信息
改革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的主张和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实质和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主题并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