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9年高三生物下学期高考模拟带答案与解析

1. 详细信息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能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毒,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只传染猪和野猪。下列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就能培养非洲猪瘟病毒
B. 非洲猪瘟病毒的繁殖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C.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D. 非洲猪瘟病毒和其他生物一样,也具有细胞结构
2.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人体内成熟红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
B. 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 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形成是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在蒸馏水中,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以致于发生破裂
3.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研究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时,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
B. 为使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开来,可以用纸层析法,含量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步骤为: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D. 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底物蛋白质是否被彻底分解
4. 详细信息
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

笫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 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 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 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5. 详细信息
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化,这一结构变化反映给味觉细胞并传递至大脑皮层即可产生味觉。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味觉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 味觉产生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过程
C. 口腔细胞中的特有基因决定了味觉受体蛋白的合成
D. 神经递质和激素一样只在细胞外起作用
6. 详细信息
从某种性状全为野生型的自然果蝇中,选用一对野生型雌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果蝇。研究发现,突变型雄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其中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由于基因表达的异常导致突变型雄果蝇产生
B. 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能判断显隐性
C. 若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能判断显隐性
D. 突变型雄果蝇的突变基因不一定来源于母本
7. 详细信息
雌性荧火虫尾部的提取液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称为荧光素酶系溶液),该酶能利用ATP能量,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反应形成能发出特定荧光的氧化型荧光素,荧光强度与反应体系中的ATP量成正比,利用该原理可测量不同萌发阶段种子样液中ATP的含量,实验方法如下:
步骤1:比色杯(容器)中分别加人浓度为1×10-7 M、1×10-8 M、1×10-9 M、1×10-10 M、1×10-11M的ATP溶液0.2ml,向各比色杯中加人0.8ml荧光素酶系溶液,混匀后立即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各比色杯发光强度,实验设定的温度为25℃,pH为7.4-7.8.以坐标图形式绘出ATP浓度与发光强度关系曲线.
步骤:2:将未萌发、萌发12小时、萌发24小时的玉米胚各10粒,高温处理后,经研磨、提取,获得组织样液.在设定的温度与PH值条件下利用荧光素酶系溶液测定荧光强度,从步骤1所绘出的曲线中查出相应ATP浓度值.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2)中高温处理,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设定的温度与pH值应是_______________
(2)玉米胚组织样液中的ATP主要来自细胞的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萌发24小时后玉米种子该过程增强,但样液发光强度并无成正比增强,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
8. 详细信息
图1示光合作用的部分代谢过程,图中A、B、M、N表示某种物质。图2表示在25℃环境中,光照强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1中可知类囊体腔中的H+通过_____方式进入叶绿体基质,当H+通过B时可以催化______合成,因此B的名称是______。
(2)据图2可知,在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那么将其移入40℃环境中培养后,能否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________。在光照强度为D时,两种植物细胞间CO2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其原因是________。
(3)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可作为植物光能利用率的判断指标。经研究发现,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可通过________实验验证该结论,预期结果是________。
9. 详细信息
目前的生理学观点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1)若要用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氧化分解的这一功能,常用的检测指标是_____________。
(2)下丘脑和垂体能及时有效地调节甲状腺的分泌量,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______ (填“分级”或“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增加又会反过来调节下丘脑与垂体的分泌量,说明它们还存在____________ 调节作用,体内这种调节机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发生后能被自身产生的抗体A结合,属于______________疾病。
(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________及细胞Y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来减少抗体A的产生。
10. 详细信息
某植物种群的植株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和深红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复)等位基因(分别为R、r和I1、I2、i)控制,其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R基因对该植物花色性状的控制方式是____________。I1、I2、i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2)据图可知,正常情况下,深红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3)红色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植株:红花植株:紫花植株:深红花植株=7:3:3:3,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后代白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红花植株,让该植株进行一次自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不一定能确定其基因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详细信息
《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其中介绍的腐乳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发酵食品,几百年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腐乳是用豆腐发酵制成的,民间老法生产腐乳为自然发酵,现代腐乳生产多采用优良的毛霉菌种进行发酵,现代化生产流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豆腐为毛霉的生长提供了水、无机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大类基本营养物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不适宜制作腐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间制作腐乳时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灭菌。
(3)现代化生产流程中扩大培养时使用的培养基与毛霉菌种分离时使用的培养基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培养基中加入了__________。
(4)生产上为了获取纯种的毛霉菌种,实验室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_ 分离纯化菌种,然后从中挑出所需菌种。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当豆腐上长出毛霉后,对豆腐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腐乳制作的后期要加入酒和多种香辛料配制的卤汤,其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