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免费试卷(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记载,(西)周恭王灭密;周夷王烹杀齐哀公而立其异母弟静为齐国君;周宣王两次伐鲁而废嫡立庶和废长立幼;(东)周桓王立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为君。这说明此时( )
A.诸侯对地方管理的自主权有名无实 B.“家国一体”政治体制逐渐走向瓦解
C.周王室对分封诸侯控制力逐渐削弱 D.周天子在分封诸侯中拥有绝对权威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建立后,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王”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周代
A. 结束了商代地方分权制度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控制
C. 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D. 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性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各、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
A.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B.进一步强化了伦理道德秩序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两幅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结构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

A.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优越性 B.先秦已建立中央集权
C.宗亲关系是官僚政治的基础 D.森严的等级制度凸显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A. 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 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 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 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不同史籍有关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员“任人唯亲”
C.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D.国家注重所选任官吏质量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A. 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
B. 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
C. 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
D. 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开元三年的1份诏令说: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且“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官”。此诏令出台的背景是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B. 科举日益成为高级官员重要来源
C. 地方治理的现实困境
D. 传统世家大族集团日益走向没落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据此,唐太宗此举( )
A.依据门第的高低来选拔人才 B.有利于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
C.重视门第在科举取士的作用 D.严格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朝的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
A.促进了民族融合局面形成
B.导致了地方的割据势力的不断膨胀
C.使元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大
D.便于发挥中央主导性和地方积极性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
A. 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
B.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 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这些规定
A. 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
B. 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
C.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D. 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雍正帝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到各省督抚以下的布政使、按察使,而且特许某些道员、知府以及总兵以下的副将奏事。这一变化
A. 解决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痼疾
B.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僵化
D. 拓宽了中央决策的信息来源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雍正帝时期,军机大臣“承旨”时多是以单独朝见皇帝的“独见”方式,而乾隆时期的承旨则由一人“独见”变为数人“同见”的方式,并成为定例。由此推知,乾隆时期
A. 国家决策注重集思广益
B. 军机大臣职权得到扩大
C. 皇权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 中央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竖格玉牒表示辈分,每页16行竖格,按辈分顺序依次记载宗室、觉罗子孙的情况,包括名字、职衔、封号、生卒年月日时、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职衔等。这些玉牒(  )
A.翔实记述了清代贵族发展脉络 B.表明清代沿袭了嫡长子继承制
C.提供了研究宗法制的可靠史料 D.说明清初皇族具有平等的思想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在雅典“政事的最后裁断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公众决议所宣布的命令可以代替法律”。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 城邦法律缺少实用性
B. 群众有尊重历史传统的习惯
C. 民主观念日趋于淡薄
D. 国家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中规定:当事人如因错误而履行债务时,得提出不当得利之诉,请求他方返还已履行的财产。这一规定折射出,古代罗马法
A. 注重规范市场贸易秩序
B. 蕴含了公平正义精神
C. 反对非法侵占私有财产
D. 致力于打造诚信社会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中有一案例:“一个人在自己的地里焚烧庄稼收割后的余茬,火势加大而蔓延开来,烧毁了别人的谷物或葡萄树,如果他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引火,他就要像一个放任损害发生的人一样地被认为犯有过失而承担责任。”此案例说明,在古代罗马
A.严禁人们破坏农业生产
B.注重规范人们社会行为
C.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D.保护环境已走向法制化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雅典官员实行短任期制,官员一般任期为一年(五百人会议主席团主席任职仅一昼夜),除了交接工作的时间外,实际工作时间很短。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 )
A.民主政治已经非常完善 B.缺少最高的权力机构
C.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 D.官员工作缺乏连续性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恩格斯阐述古希腊某次改革时说:“现在社会的及政治的制度建立于其上的阶级对抗,已经不是贵族与平见之间的对抗,而是奴隶与自由民之间的对抗;被保护民与公民之间的对抗了。”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这场改革
A.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B.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
C. 确立了财产等级制
D. 公民享有参政津贴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雅典,任何公民大会通过的法案若与现行法律相悖,或通过的时候不符合法定程序,公民可以在法律通过一年内向法庭提出诉讼,追究法案提出者以及会议主持者的责任,这被称为“违法法案指控”。这一做法表明
A. 公民大会地位被破坏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追责制利于权力制约
D. 民主制度受到挑战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
A. 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
B. 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
C. 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D. 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审判官,专门审理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案件,但在审判时,既不适用罗马公民法,也不适用异邦法,而是对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运用相对简单的规则。这些审判规则
A.根本上维护了异邦人的合法权益
B.利于公民法完善和发展到万民法
C.使民商事等法律开始融进罗马法
D.体现出万民法中公平正义等精神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希腊举行大规模祭祀时,都要举行体育、诗歌、音乐和演说比赛,希腊城邦的任何公民都可以参加。胜利者贏得桂冠或橄榄冠,而不是金钱。古代希腊这类活动的大量开展 (  )
A.为实现人人平等奠定了基础 B.忽略了城邦公民个人利益
C.使直接民主制度落到了实处 D.有利于激发城邦公民意识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早期古罗马法简略晦涩,担任法官的官员根据专业法学家的意见对每一个别案例作出裁觉这些司法解释的很大一部分后来被收入《民法大全》。这表明,古代罗马法(  )
A.无法适应现实需要 B.具有灵活实用的特点
C.袒护了贵族的利益 D.适用的范围逐步扩大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大宪章》第12条的内容是:如果国王被俘需要赎金,如果国王为长子举行授爵仪式需要花钱,如果国王为长女出嫁准备嫁妆需要费用,在这三种情况下,国王可以向他的直属附庸征收适当的援助金。除此而外,未经全国公意许可,国王将不得征收任何免服兵役税和援助金。材料表明(  )
A.保障了平民私有财产权 B.规范和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行为
C.保护贵族的基本利益 D.一定程度上是平民与国王之妥协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当内阁的意见提交给国王和议会时,就像一个人的意见一样”。这表明
A.议会民主制遭到破坏
B.内阁权力独立性增强
C.国家权力重心已转移
D.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德摩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C.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有所减弱
D.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两次提议被元老院贵族反对之后,公元前464年护民官提出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立法委员会来制定有益于双方且能捍卫自由平等的法律。元老院最后同意成立一个纯贵族立法委员会,制定了一部双方共同接受的《十二铜表法》。上述现象侧重于反映 ( )
A.罗马法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斗争和妥协的过程
B.《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特权并维护了平民利益
C.贵族因不能任意解释法律而反对罗马新法律的出台
D.《十二铜表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起到主要作用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中规定:房屋有倾倒可能的,邻居得申请法律救济,以预防不测的损害,建造或折毁房屋,若邻居认为有损其利益的,得暂时阻止其建筑或拆毁,至双方明确其权益时为止。这反映在古代罗马
A.明确了依法治国原则
B.私人权益得到了保障
C.民主行政具有透明度
D.注重调和邻里间关系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议会下议院选举从1918年开始实行选举保证金制度。按规定,议员候选人必须缴纳150英镑保证金(按今天折算大约相当于4500英镑),如果候选人在选举中所得选票不足选区全部选票的八分之一,则保证金收归国家所有。该制度
A. 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范围
B. 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完善
C. 冲击了传统贵族的特权
D. 违背了自由民主的精神
3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18世纪后期英国铜版画漫画《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的对比》,作者想要表达的是

A.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领先于法国
B. 肯定英国政治势力间的“妥协”
C. 英国社会生活水平远高于法国
D. 反对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3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通过每一项法令,都必须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以一致的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联邦主义原则
C. 共和主义原则
D. 权力制衡原则
37. 详细信息
美国1787年宪法曾规定,在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但其结果可能造成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于是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由此可见,这一改革
A. 否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
B. 践行了人民主权思想
C. 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
D. 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
3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1年4月,俾斯麦亲自领导制订完成《德意志帝国宪法》后,最终在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上获得原样通过。据此可知,该宪法
A. 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宗旨
B. 完全被俾斯麦所操控
C. 体现了政府权力制衡性
D. 具有形式上的民主性
3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指出:当巴黎的最高法院驳回政府的法案或拒绝为政府的法令备案时,或当它本身传讯一个被控渎职的官员时,人们可以认为这是司法权在发生政治作用。以此来理解近代法国的代议制,观点正确的是
A.最高法院有权监督和制约政府 B.总统应对最高法院和议会负责
C.近代法国责任内阁制流于形式 D.分权原则在近代法国很难体现
4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须经国王和两院同意,“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力,凡经任何一院或国王否决的法律草案,不能在同样会议上重新提出。”该规定反映出(  )
A.国王不能否决议会的立法权 B.国王在立法方面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C.德意志内阁大臣向议会负责 D.法案的提出与通过是德国国王的特权
4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到建元六年,短短六年之内,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丞相为首的官品分庭抗礼的内朝官。
——摘编自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内阁制度的盛与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内朝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内朝与明代内阁的共同点,并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变化。
4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在改革中主张权力制约机制,设立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行使选举官吏、制定法律、决定战争和媾和、处理财政等权力和负责祭祀等重大问题。设立公民大会常设机构——400人议事会,负责向大会提出议案;设立公民大会执行机构,即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监督法律的实施和决议的执行。公民大会、400人议事会、执政官、陪审法庭、长老院等任何机构,其权力都不能无限大,都不能受限制,各种权力的行使,都处于相互制约之中。
——摘编自孟祥玲《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中很少有三权配合的内容,任何一个权力主体要行使自己的权力,都必须以其他权力主体的协作为前提,因而一旦其他权力主体不愿与之合作,就会出现僵局。如1831年,当最高法院通过对案件审理要求总统保护一个印第安人部落洛契部落的权利之时,在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拒不接受法院的审判理由,还声言:“约翰·马歇尔(最高法院大法官)已经作出了裁定,就让他去执行吧。”
——摘编自杜亚玲《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与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有何不同,并说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影响。
43.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
材料三 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1)结合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中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