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基础练)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之际,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食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加强欧洲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后,促进物种交流,丰富民众生活
D. 殖民扩张活动,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现(  )

A. 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 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 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A. 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 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两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系统的交汇——就像一条运河凿通两个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鱼群相互游动。开放和交换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以下不符合这段话主旨的是
A.美国白蛾入侵中国后,到处繁殖蔓延,破坏生态环境
B.中国的大闸蟹随着船只“偷渡”到英国后,称霸河道
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环境中出现爆发式增长
D.物种交流推动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反映了

A.玉米和甘薯均由沿海传入内地 B.经济作物品种在清代日益增多
C.新粮食作物推广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D.五口通商加快了美洲本土作物的传播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
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图一和图二,根据所学,对两幅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图一具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图二对欧、亚、非、美、澳五大洲的形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③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可看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
A.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B. 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不断推广
C. 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 D. 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
13. 详细信息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材料三 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据统计,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发了财的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似的扩散了。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
(2)材料二如何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班牙的做法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4.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