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019年高一历史上册月考测验免费试卷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A. 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 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 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 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雍正二年(17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 )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
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前期的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
B.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
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
D.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之“体”,始终存在着监察、谏议和封驳制度,并通过“微服私访”、“采诗观风”、公开巡视,设置“谏鼓谤木”等机制进行民间政治信息的收集,这些制度和机制
A.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B. 避免了专制主义的危害和弊端
C. 杜绝了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D. 有效保证了官僚机构的廉洁和效率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同年六月亲自廷试落第的举人,录取的61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强化了文化专制 B.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C. 平衡了南北势力 D. 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A. 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B. 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C. 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D. 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3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御史监察和以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独立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最终发展成为机构空前扩大、官员数倍于前且兼察谏于一身。御史的内部分工也日渐明确、细密,职责分明,监察内容范围不断扩展,直至对政府各部门、机构进行全面的行政监察。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六科给事中既掌言谏之责,又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施行,并监察重至“掌科”。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这种独立性是监察部门不受干扰,有效发挥其监察职能的重要保证。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出巡监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巡察与不定期出巡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
36.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
材料二 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廷不肯行。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政府奏无法。上收以示嫔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