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4年高三语文前半期网上在线做题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的景观。
②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益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懒惰,因此毋宁说是有害的。
③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而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④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⑤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展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此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或以为,生活是最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具有更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的生活世界,有时更只是表象,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由此,透过现象,直抵本质,在不出离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
⑥ 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_____________,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假真和伪善的剔析,对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上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⑦在此,我愿再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恳切的告诫:“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AJL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闭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
【1】第①段作者所说的“荒败”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2】第⑤段加点词“原始图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3】从文章第④⑤⑥段看,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是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六段横线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①了解自己非常重要
②而要做到这些
③人恰恰最难自知
④但实际情形是
A.④,①,⑦,③ B.②,①,④,③
C.③,④,④,② D.①,②,③,④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们热衷浅阅读是因为音画类产品出版繁荣,网络便捷吸引人。
B.作者认为一味读图读网无益于人的精神,甚至有百害而无一利。
C.媒体的世界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我们更需要经典之烛照。
D.引罗曼•罗兰和普鲁斯特的话说明读经典作品有利于认识自己。
【6】第⑤段画线句作者称阅读经典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请你以自己阅读经典的体会为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里等待
刘瑜
①一个人只能度过一生,这事可真叫人沮丧。但好在我还有刘天昭。
②就像上帝造了大米这种东西,有时候人们用它来蒸饭,有时候人们用它来煮粥,我想上帝在造我和刘天昭的时候,原料是相近的,但是后来一个被蒸了饭,而一个被煮了粥。于是大米的一种命运得以窥视大米的另一种命运。
③但是她比我决绝。我说刘天昭“决绝”,是因为她真舍得放弃。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她放弃了建筑师的前途。独自在一个空空荡荡的房子里“待着”,“脱离社会”好几年。后来她回归社会,在南方某着名报纸写社论写得“风生水起”,但不久前又放弃了工作,转移到另一个空空荡荡的房子里“待着”。
④待着待着,就待出了新书《出神》。
⑤《出神》甚至不能说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书。它是刘天昭这些年的博客和随笔选集,篇目内容都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语气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按说写书出书是与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努力,但是天昭连这种努力都心不在焉:我就是要自言自语,我只需要自言自语,因为自言自语是唯一真诚的说话方式。
⑥“脱离社会”可以理解成厌世—深入社会就意味着深入某种角色,而角色意味着条条框框,意味着表演,意味着累。但是刘天昭不厌世。岂止不厌世,我简直想说她是最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怎么可能注意到一个卖菜老太太的表情、一根蛛丝的动静、一滴水与另一滴水之间的时间间距以及各种形状的风?她简直就是出于对生活不分青红皂白的爱,才需要“脱离社会”—在她这里,出走与其说是一种逃避,不如说是一种收缩。更少地生活以便于更好地生活,减少与生活的接触面有利于在有限的面积上精耕细作。
⑦在刘天昭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值得书写,神在每一个事物中留下足迹。“大作家”习惯于写政治的肮脏、历史的沉重、人性的救赎、社会的狡诈,作为女作家,最起码也要写写爱情的颠沛流离或者性生活的压抑与解放,但是刘天昭不。她写一个小女孩擦玻璃的神情,写帆布椅子上坐着的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写窗外三三两两的人群,写前任房客掉到床底下的储蓄本,写一只灰喜鹊在天空中划过的轨迹,写夜半大街的光线……总之她写一切貌似轻微、无关和混沌的时刻和人物。她简直是故意通过描写这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来暗暗颠覆这个世界的权力结构和等级秩序。谁说政治局委员的命运就比远亲里某个“破鞋”的命运更惊心动魄?又或者,凭什么一个“破鞋”的命运一定比窗前一只乌鸦起落的声音更值得书写?在被时间击败、被时间席卷、被时间吞噬方面,万物皆平等,因而都值得在颤抖中被文字拥抱。
⑧在这个意义上,刘天昭貌似散乱的文字里也许隐藏着比其他作家更大的雄心。她绕过故事、情节、结构、主题等等写作的“格式”,通过感受的碎片,直接书写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人与时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人与时间的紧张关系,她迫切地观察与描写每一个微小事物,在它被时间碾碎之前聆听它无声的尖叫,并伸出手去打捞它在时间旋涡里越来越小的身影。“昨天晴暖,在树林里碰见两个画油画的,好像迎面看见了宁静,流沙里摸到两枚鹅卵石。”“听见小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前的大片喧哗。想这喧哗之上总有许多叶子茂密的树枝,绿悠悠地爱护着。”“门口的那盆小花儿,也还是快死了。剩下芯儿里几只新叶,嫩得黄软,不太健康,像是家道陡变幸存的孤儿,孱弱,受不起希望。”……树林里画油画的,远处小学生的喧哗,门口的小花儿,这些情景随处可见,但极少有人留意它们、感受它们,更不会因之而遭遇内心的“咯噔”一声。在别人活得若无其事的地方,刘天昭活得惊心动魄。
⑨所以别人的写作是向前推进故事,而刘天昭的写作是向下潜沉。对她来说,似乎她所见到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扇通向上帝的虚掩的门。当别人朝着前方行进,她忍不住去敲每一扇门。又或者说,她是通过文字给一个个貌似无意义的事物做人工呼吸,企图唤起它们的温度和心跳。
⑩这也正是刘天昭令人担心之处。别人有两只眼睛,她有一千只。别人有两只耳朵,她有一千只。一个宁静的下午在别人那里是一个宁静的下午,在她那里却是一场交响乐演出。一片树叶在别人那里是一片树叶,在她那里却有森林的茂密。“脑子里那些噪音,像是阳光下的尘土,貌似在落,永远落不下来”。作为她的朋友,我时常为她不加节制的观察欲和聆听欲感到担忧—她花那样少的力气去生活,却花那样多的力气去俯瞰生活,我担心她本末倒置,因此错过人生的很多乐趣,又生恐她在自己与上帝的奔波之间累得气喘吁吁。但是很可能这样的担心是自作多情,万事万物的深处都有熊熊火光,也许刘天昭正为自己能窥见这别人看不到的光而狂喜,而我,另一个版本的她,被“社会”绑架的我,应该为那个可能的自己所靠近的火光而感到温暖且欣喜。
(注)
刘瑜:学者,作家,就职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著有<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等。本文选自《观,念的水位》。
【1】第③段两次提到刘天昭放弃工作,独自“待着”,其作用是________
【2】第⑥段加点字“不分青红皂白”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
【3】第⑩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里等待”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5】下列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文中可以看出,因为人生短暂,所以作者对于生命充满了伤感。
B.作者欣赏、敬佩刘天昭,是因为后者一再地出离社会,活得不累。
C.作者欣赏刘天昭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们两人“原料相近”,同声相应。
D.《出神》让作者看到天昭对生活的热爱及重建这个世界秩序的雄心。
【6】作者以独特的风格评价刘天昭及其作品《出神》,请从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两方面对本文进行赏析。
3.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1)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
(2)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4)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7)___________,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8)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 (曹雪芹《红楼梦》)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湘妃怨 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1】“湘妃怨”是这首诗歌的( )
A.曲牌名 B.词牌名 C.宫调 D.题目
【2】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远近高低、触觉、嗅觉等角庋,描绘景物,展现了绚丽的西湖夏景。
B.诗中画面各异其趣,但又统一在宁静优美的基调上,体现作者的隐逸之志。
C.末句将夏日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宁静、清洁、凉爽。
D.本首诗歌语言风格为清新明丽,又间杂着口语,读来雅致,而又不失活泼。
【3】有人认为“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写景的句中,不够协调;也有人认为此句如异峰突起,具有奇特的审美效果。结合整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传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①。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铺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粮②,备礼征之,不至。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②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③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选自《后汉书》有删减
注①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征这个王国里。②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送给他一把青草,赞美他拥有美玉一样的品德。③蒲轮:蒲轮车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去则县之 (2)上疏荐稚
(3)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4)吾无德以堪之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其力不食 众怪,不知其故
B.既谒而退 哭毕而去
C.桓帝乃备礼征之 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
D.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 会卒,时年七十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不就。
(2)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4】徐稚为何多次不愿就任官职?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5】联系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徐稚其人。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宇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主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筵,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
已而,夕阳距西峰良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1】第二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道 士 不 能 胜 降 跽 谢 过 众 皆 大 笑。
【3】对 “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抑制的吗?
B.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控制的吗?
C.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D.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4】作者游山之乐与聚散之悲有什么关系?
【5】有人评价此文笔调“极平稳不费力”,请就此文语言风格加以赏析。
7. 作文 详细信息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小米”手机,是“拿来主义”的典型代表。企业从起始就打定主意走“山寨”路线,将全球最顶尖的移动终端技术与元器件运用到每款新品。团队采用“饥饿”营销手段,打低廉价格战,号称小米手机是同价格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小米”团队最近宣传将推出一款组装机,按需匹配器件。对此,社会反响热烈,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