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免费试卷在线检测(2018-2019年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载指出:“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这表明
A. 世族门阀制度初步形成 B. 宗法概念扩至国家政权
C. 宗族制度威胁中央集权 D. 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A. 郡县制度
B. 皇帝制度
C. 行省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士大夫同时兼任“知识分子”和“官僚”两种角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他们介乎于帝王和庶民之间,构成统治阶级的主体,操作庞大的国家机器,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可追溯到
A. 战国
B. 汉代
C. 隋唐
D. 两宋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 隋朝的科举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说,宋朝哲宗皇帝曾听程颐讲道并赐茶。皇帝当时折断了一截柳枝。程颐遽起谏日:“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虽面露怒容,但只是“掷枝而走”。这表明
A. 两人哲学立场不同
B. 宋哲宗善于纳谏
C. 程颐具有人文精神
D. 当时政治环境宽松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人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这说明唐初
A. 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
B. 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
C. 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
D. 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 必须人人参政
B. 宣扬平等意识
C. 政治自由有限
D. 强调依法治国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法制,无论实在实体或者程序方面都未超过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这说明罗马法( )
A.涵盖了现代法制的基本内容
B.包含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C.设定了所有权的全部可能性
D.适用范围限于私有制高度发达的社会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据材料判断,“反革命”指
A.资产阶级向旧贵族妥协
B.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C.避免了再次暴力斗争的出现
D.资产阶级政变更换国王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87年10月25日,国会议员怀特在致布朗的信中说:“如果从他们这各自的遐想的独立之中,却生出许多倾轧顽强、各自为政的主权州来,我们共同的利益还有什么指望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美国各州已一致通过1787年宪法
B. 已经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C. 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得到宪法保障
D.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政府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世界史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 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思想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 实行了责任内阁制
D. 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马克思就断言:“从政治观点看来,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这种判断是基于
A. 英法等国惯于出尔反尔
B. 清政府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C. 清政府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
D. 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这段话强调的是
A. 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B. 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
C.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 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1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材料一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二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16.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求“代圣贤立言”,并以宋代朱理学为依归。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此外,严格的形式要求,也便于标准的执行。
——摘编自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入小学者比诸生,入中学者比举人,入大学者比进士”,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知道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摘编自王会晓《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待科举制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