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年高三下半期政治高考模拟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详细信息
剪纸、陶瓷、髤漆等传统手工艺是我国民间艺人数千年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然而,“隐在深山人未识”也曾是其一度面临的困境。如今,一批批传统手工艺人不断创新,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实现了从“守艺”向“创艺”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变
A. 体现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主要途径
B. 借助互联网的文化传递和共享功能促进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C. 充分表明互联网思维是助推传统手工艺人实现工艺创新的根本原因
D. 说明只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必能推动传统手工艺从小圈子走向大市场
2. 详细信息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这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来自人生开始的地方——“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家”字历经千古演变,字形由繁向简,字义所承载的内涵不断丰富。透过其形义及演变,我们可以认识到汉字是

①传统文化持续稳定的保障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穿越历史的长河,追寻现代的中国,家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可见
①家国情怀源于我国人民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主观思考
②家国情怀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③弘扬家国情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指导作用
④家国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详细信息
我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宁为玉碎”的爱国气节;“瑕不掩瑜”的廉洁气魄;“润泽以温”的奉献品德……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玉文化”随着时代更迭而经久不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寓德于玉”体现了“德”与“玉”的自在联系
②“寓德于玉”中的“德”与“玉”之间相互决定
③“以玉比德”的玉文化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
④“玉”的具体特性决定“以玉比德”的思想观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详细信息
从哲学的角度看,如下图给我们的启示有

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砥砺前行的决心并积极践诺
B. 价值观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C.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D. 实现人生价值要把握时机,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5. 详细信息
“滴”的一声,赵阿姨的手机收到了绿色账户积分,月底她就可以用积分兑换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垃圾分类换取积分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这一时尚
①有利于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和积极性
②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人人都参与垃圾分类
③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④能够更好地落实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详细信息
2019年全国“两会期待”调查结果如图显示,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促进高质量的就业,国家应该

①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安排劳动者在企业就业
②购买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发挥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③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充分释放新动能带动就业效应
④围绕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7. 详细信息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图中三地做法所体现的共同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A. 抓落实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B. 勇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
C. 借电商 互联网红利在乡村
D. 奔小康 脱贫路上各显其能
8. 详细信息
读如图,乙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遇到的挑战分别是

A. ①圈地运动 ②生产过剩 B. ①经济危机 ②通货紧缩
C. ①经济危机 ②滞胀现象 D. ①滞胀现象 ②经济垄断
9. 详细信息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事关“蓝天保卫战”成败与群众冷暖的民生工程。此项工作必须突出一个“宜”字,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可再生则可再生,宜建筑节能则保温改造。某地采用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无法保障群众温暖过冬,这种“一刀切”行为是没有认识到
A. 公民对于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具体事务应享有知情权
B. 煤炭资源与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具有相互替代性
C.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D. 政府坚持深入调研和实事求是对落实政策的重要性
10. 详细信息
70年风雨同舟,70年见证辉煌。人民政协凝聚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各个行业的力量,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积极履职,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的精神。下列体现人民政协职能的是
①政协委员就垃圾秸秆焚烧综合发电以及环保产业发展问题建言献策
②政协委员对养老服务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存在的不足督促改进
③2019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外商投资法草案
④区政协认真学习习.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 详细信息
从如图显示的英国跌宕起伏的“脱欧”进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与英国政治生活相一致的是

①英国首相的权力很大并且可以直接对其选民负责
②政府在启动“脱欧”程序前需向议会提交议案并经其批准
③英国女王批准“脱欧”法案可见其掌握真正的国家权力
④英国议会下院否决了“脱欧”协议彰显其“至尊议会”的地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2. 详细信息
“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更加靠近,也有利于国与国之间实现共赢。
情感沟通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小时候可听话了,现在上了高中什么都要跟你唱反调,而且才说几句就嫌烦。”这样的埋怨并非偶然,而是非常普遍。
有位著名作家也遇到了这种不可避免的“代沟”问题,她在作品中这样写道:
当我结束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过日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是高校学生了……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和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
有多少父母和儿女深爱着彼此却不能互相了解,终日生活在一起却无话可谈,向往两相接触却找不到沟通的桥梁,渴望表达却最终无言。
(1)结合材料和生活体验,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希望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化沟通
由中意联合推出的实验京剧《图兰朵》是一部中西艺术深度融合的作品。该剧融合了中西方戏剧、音乐等元素,通过全视角解读“中国公主”的动人传说,在意大利首演便广受关注。该剧让西方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领略中国京剧艺术魅力,也为中意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
随着中意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日益深化,两国文化交流逐步丰富,涉及教育、旅游等合作领域,交流规模不断扩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意两国在人文领域不断深化的合作不仅为两国民心相通架起一座座互通共融的桥梁,也为两国经济、政治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意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意义。
区域沟通
材料一 “一带一路”好比丝带串起沿线国家,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朋友圈,大家在“群里”纷纷发言:

材料二

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五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
13. 详细信息
改造后的南锣鼓巷褪去了浓厚的商业气息,增添了一些有特色、有创意、有内涵的小店,还原了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底蕴的老街风貌。在“感受南锣古巷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
任务一:出行规划
(1)读如图,有三个前往南锣鼓巷的出行方案,请从中选择其一,并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理由。

任务二:策划宣传
第一阶段:网上查阅
为了更多了解南锣鼓巷的变化,网上寻找特色小店:
小店1:“饰绝”,独一无二的原创手工店。这里的饰品都是由店长设计、制作完成,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价格方面,根据材质不同价位不同。喜欢自己动手的女生还可以在这里买上一些珠子,亲自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饰品。
小店2:“创艺无限·心灵便当”是一间以软陶艺术为主题的设计小店。店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创意手工产品,还是南锣鼓巷极少数允许游客随意拍照的店铺之一。小店的店员也会主动跟游客讲解软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小店3:在南锣古巷,与老手艺一起被人们关注的,还有老匠人。在“祥升行”,看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幅人像摄影,很多人都会停下来边欣赏边赞叹:“真像油画一样啊!”把人像摄影拍成艺术品的是年近70被评为“南锣工匠”的摄影老匠人戴文济。
第二阶段:实地调研
请选择以上任意一家你最认同的小店进行调研:
(2)为了解小店变化后的情况,你可以先向该店店主和店内顾客分别提出一个问题。
①店主您好!
②这位顾客您好!
第三阶段:宣传报道
(3)结合资料及了解的情况,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该小店写一篇宣传报道。
要求:观点鲜明;可以就某一点深入剖析,也可以全面论证;知识运用恰当、准确;论述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字数150字左右。
14. 详细信息
7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70年美丽蝶变,今朝千般秀。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穿衣吃饭,“衣”排在首位,名正言顺地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们在穿着上追求实用、结实。全社会流行朴素美,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尚装扮。
6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身绿色的军装是当时最具特色的着装方式。
70~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紧身衣、牛仔裤、红裙子及高跟鞋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人们在着装上追求“个性化、高档化”。
90年代至今,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日益成熟,着装彰显本性、追求时尚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七十年来,人们的着装从朴素单调到丰富多彩,生活在变,服饰也在变。
(3)有人说“服饰的变化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思维,是时代的一面忠实的镜子。”请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