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三期末题带答案和解析(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

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______,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
(5)请把李商隐的《无题》默写完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 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 páng wù ,便是敬。
(2)啊,电!你这宇宙中最xī lì 的剑呀!
(3)“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 shēn dì gù。
(4)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chuī máo qiú cī 之人。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诈骗数量如此惊人,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受骗的只是一小部分,犯罪分子也能牟取暴利。
B.电影《中国机长》讲述了机组成员凭借着极少仍在工作状态的仪器,艰难地进行手动驾驭的故事。
C.70年峥嵘岁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坚守爱国心、心怀报国志,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D.他常常在同学面前自吹自擂为全班最聪明的人,真令人反感。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11月29日,世界商业运营氢能源首条有轨电车正式在佛山市高明区上线。(将“首条”移至“世界”的后面)
B.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去掉“大约”或“左右的”)
C.由于全国生猪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解,高明区“菜篮子”数据显示,上周生猪价格下降了一倍。(将“下降”改为“减少”)
D.旨在积极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目的,我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骨干教师赴英德市考察学习。(删掉“为目的”)
5.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给下面新闻材料拟写一个不超过15个字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人民网2019年11月05日电 风从海上来,潮涌黄浦江。“现在,我宣布,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开幕!”黄浦江畔,伴随着国家主席习.平铿锵有力的声音,万众瞩目的第二届进博会正式拉开帷幕。
举办进博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在开幕式上,习.平发表的主旨演讲深入阐释了进博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共建世界经济的三点倡议,郑重宣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中国行动。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_______) (2)小大之狱 (________) (3)公将驰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鲁庄公面对曹刿“何以战”的问题,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第②段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前者的“远谋”与后者的“鄙”形成鲜明对比。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言论,略写了战争的规模、具体过程等方面。
D.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练,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7.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选自《世说新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坐凌事当并诛/坐以待毙 B.淮不许/安陵君其许寡人
C.淮与宣帝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特原淮妻/原形毕露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行 数 十 里 淮 乃 命 左 右 追 夫 人 还 于 是 文 武 奔 驰 如 徇 身 首 之 急
【3】结合选文,说说宣帝为什么“特原淮妻”。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勿忘提升“精神高度”
陈鲁民
①每个人都有两个高度,一是身体高度,一是“精神高度”。如果说身体高度是由父母决定、基因制约的,那么“精神高度”则是由自己决定、后天实现的。有的人既有身体高度,也有“精神高度”,那是最好不过;有的人虽然身体高度欠佳,却“精神高度”出色,比如,坐在轮椅上的霍金,高不过一米,却心骛八极,眼望苍穹,研究的是“高大上”的宇宙学;五短身材的鲁迅,终生关心的是民族素质的提高,以笔为枪,纵横驰骋,立起一座思想的高峰。
②还有一种人,虽然身高可羡,凛凛一躯,却是扶不起的阿斗,“精神高度”低得可怜。他们遇事无决断,做事怕担当,稍遇挫折便张皇失措,出师不利便想打道回府,成则趾高气扬,败则灰心丧气。而且,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受不得一点委屈,吃不了一点亏。这种人即便有丈二身高,也是地地道道的“精神侏儒”。
③如果说,身体高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生理特征,那么“精神高度”彰显的则是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内涵。身体高度难以提升,“精神高度”却大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应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追求。
④勤奋读书可以提升“精神高度”。博览群书,勤读苦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就如同站在层层叠叠的书本上,“精神高度”想不高都不行。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精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权威经济学著作,细研4000多种报刊杂志,就好比站在巨人肩膀上,刻苦钻研使他自己也成了精神巨人。
⑤建功立业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贡献越大,建树越多,事业越成功,功勋越卓著,就像脚下垫起一块块基石,其“精神高度”自然会高于平常人。孙中山领导革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推翻帝制,实现共和;邓.小平三落三起,初心不改,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之路。他们的“精神高度”令人高山仰止。
⑥服务奉献可以提升“精神高度”。领导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然会受群众拥戴,被群众赞扬,成为合格公仆。普通人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多行善举,诚如《菜根谭》言:“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雷锋,普通一兵,个头不高,但无私奉献,热爱人民,捧上一颗爱心,做了无数好事,成为高如山岳的道德楷模,为世人所景仰所学习。
⑦修德养心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思想境界高,学问见识广,自律标准严,品德高尚,志趣高雅,自然会德高望重,以德服人,“一览众山小”。“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等,崇德向善,高风亮节,爱岗敬业,不辱使命,埋头苦干,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宵衣旰食,其事业的高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少有人及,堪称全军楷模,足以彪炳史册。
⑧珠玉在前,先贤表率,我们每个人都应见贤思齐,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决不当“精神侏儒”。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③段叙写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正反对比中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身体高度难以提升,“精神高度”却大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应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追求。
B.文章采用分总的结构形式,先分别论述了四个分论点,结尾再进行总结,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C.第⑥段“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意思是指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别人,就像是一位没有实际爵位的公卿将相一样受到人们的敬仰。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见贤思齐,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决不当“精神侏儒”。
【2】下列与文中“提升精神高度”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林俊德,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人生75年都默默无闻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B.李文波,一个普通的南海守礁士兵,二十年坚守,他从健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摧的礁石。
C.清末明初学者顾炎武对待学问非常认真,他从小就勤奋学习,长大后每逢外出旅行时,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研究蓄电池,期间不断遭受失败,但他一直咬牙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
【3】请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不变成“精神侏儒”?
9.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日子黑亮 ,铁锅情长
尚九华
①过去,乡下人家都有一口大铁锅,砌嵌在灶台之上,它能用来蒸煮熏炒,将农家的一日三餐烹调得滋味深长。儿时放学归家后,我最爱围在铁锅旁,看着母亲烧饭炒菜。尽管当时日子苦,锅内难得有好菜,可即便是最简单的卷心菜烧豆腐,也能让我欢喜。铁锅里咕噜起伏的响声,是我听到的最美乐曲。
②父亲偶尔会买一些小鱼小虾,给我们补充营养。母亲把锅烧得通红,淋油,等油烧热后便倒入鱼虾,只听“吱”的一声,白烟四起,鱼香味便很快弥漫在破旧、昏暗的厨房里,我们的心也顿时暖了起来。
③铁锅能暖心。爷爷年轻时,曾走村串寨地给人补鞋、补伞,风里来雨里去。每次出门,他总要背上一口铁锅。到了晚上寻一处废弃的房子或是山洞,埋锅造饭。他说,看到锅里冒出热气,疲惫便会消失无踪,铁锅给了他辛劳一天后的最大慰藉。“有口锅,能吃上口热乎的,心便暖了,日子也就有了盼头!”
④铁锅能传递爱。有一年寒假,有个十多人的马戏团到我们村卖票演出。夜晚来临,戏终人散时,成员们便在帐篷内垒砖搭灶,将两口大铁锅支在灶上,一口做饭,一口烧菜。炊烟起了,寒冷的帐篷也变得热气腾腾了,成员们围坐在两口铁锅旁,有说有笑,乡愁便在铁锅旁消融了。铁锅也消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不满和隔阂,让彼此间友善起来,以至于后来我读到《石头汤》时,竟想,如没那一口大铁锅,那么乡民们也就无法奉献出那么多的食材来,彼此间的关系也就得不到改善,大铁锅才是故事最不可或缺的载体,是让人变得团结友爱的桥梁啊!
⑤奶奶在世时常说,再冷再硬的东西,只要下到铁锅里,都会变得柔软、暖热起来。她说,家里一定不能有两样冷东西:一是冷言冷语,二是冷锅冷饭。暖言暖语才暖人,热锅热饭才热心。因此,无论日子多艰难,每一天她都会将家里的锅烧得热乎乎的。
⑥铁锅还能带来希望的光亮。奶奶常说,刚用的新铁锅就像我们家的光景,很黑,还总是生锈,可只要不停地烧,它就会越来越亮,变成一口不生锈的好锅。“这是因为烧久了,新锅就会由生铁变成熟铁,熟铁锅就不会生锈,而且会很亮。人也一样,只要勤劳,不怕被艰难烤烧,明亮亮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奶奶这般鼓励我们这些子孙。
⑦到我父亲这辈,家里的日子果然好了起来,而她留下的那口养育了几代人的铁锅,至今仍旧黑亮,烧出来的饭菜依然特别好吃!奶奶给了我们“一口好锅”。
⑧如今城里的农家乐餐馆,都少不了几口大铁锅,但很多都是机器造出来的新锅。不久前,听说有个饭店老板,专门到乡下高价收购老铁锅,原来他在城里开了连锁农家乐“地锅村”,要的正是由老手艺人手工铸造,用过很多年岁的老铁锅。因为唯有那样的锅,才能端出一道道儿时的味道,做出与记忆中如出一辙的柴火饭菜来!
⑨炊烟是故乡的标签,而铁锅则是炊烟的发起者,一缕缕炊烟之下,便是一口口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的大铁锅。温粥热菜,煮饭烧汤,一口铁锅,担起来一大家人的晨昏饮食,从此,人间美味,都只在故乡的那一口铁锅里。
⑩如今,很多人用起了电饭煲和小巧的不粘锅。锅变小了,围坐在一起吃大锅饭菜的人也少了,人们都被各种忙牵制着,似乎早已忘了铁锅,也忘了曾在一起守着铁锅吃饭的人。
⑪日子黑亮,铁锅情长,奶奶的话,我始终记得。铁锅是故乡千百年来最黑亮的记忆,每一天,它都从晨曦中醒来,煮开一天的奔波,又在月色中睡去,结束一天的劳作。它一生蒸煮熏炒,只为化开一个个艰难的日子,暖开千家万户,以及无数平凡的人,并让勤劳勇敢之人的日子,慢慢呈现出不再生锈的光亮来。
⑫铁锅不可忘,更不能消失!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铁锅带给“我”的启示。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相关人物

带给“我”的启示

爷爷

铁锅能暖心

马戏团成员、乡民们

(1)

奶奶

(2)







【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大铁锅才是故事最不可或缺的载体,是让人变得团结友爱的桥梁啊!
(2)奶奶给了我们“一口好锅”。
【4】文章以“日子黑亮,铁锅情长”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
请以 “ ___________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11.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致,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
②太公过了一会,向他道:“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匡超人道:“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像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况每日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熏伤了胃气。”太公道:“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匡超人道:“不要站起来,我有道理。”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让太公睡的安安稳稳,自在出过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又出的畅快,被窝里又没有臭气。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
③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伏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旁边,拿出文章来念。
(节选自《儒林外史》)
【1】匡超人在流落街头无钱回家时得到了谁的资助?后来又得到了谁的赏识?
【2】结合选段,分析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儒林外史》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