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2020-2021年高三11月联考在线测验完整版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毕生都在批判传统文化,以他为代表的激进思潮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的断裂。这种观点表面上好像是有根据。的确,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非常深刻的,有时候他的批判态度是非常偏激的。
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制度,旧文化,就深恶痛绝,有时候他把话说得很绝。他曾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不可否认,在对待传统这个问题上,鲁迅的确采取了和惯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那种叛逆的评判,这让人震惊,又让人清醒。
在《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狂人的话,其实也是鲁迅的质疑。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事,鲁迅会质疑,他可能有独特的发现。清朝乾隆年间花了13年时间修的《四库全书》,一般人都认为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但鲁迅却认为,这种编书的行为也是一个文化的“统制”,是以胜利者的看法来批评和征服汉族的文化和人情。因为清朝的文字狱、烧书也是与编《四库全书》同时进行的。当时在《四库全书》之外,被列为禁书的一共有13600多种,烧掉了15万册。鲁迅得出一个结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给抹去了,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
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比比皆是。鲁迅对传统始终是采取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用另外一种眼光,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去评判。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它给人一种警醒,使人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合我们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现在也有些学者在批判鲁迅,认为鲁迅提倡不要读中国书。鲁迅在《青年必读书》里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和厌世,所以主张少看和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只看这个言论,似乎太绝对了,但问题是,当时正逢五四落潮以后政府主张重新尊孔读经,所以鲁迅提出少看中国书。这是特定语境中的文学表达,其中蕴含着鲁迅的一种整题感悟。
我们读鲁迅的时候,不要逮住他一句话,就认定这是一个论文式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批判式的文学表达。他不是写学术论文,他写的是杂文,他是文学家。传统文化中有精华的,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褒或者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时候,鲁迅那个时代的人就要冲破这个铁屋子,就要采取一种断然的态度,所以说话比较偏激。他认为在中国如果不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吞的态度去告别旧的时代,那是做不成事的。在中国做事,用他的话说,是“搬动一个桌子都要流血”。
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那一代人比较激进的原因,这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现象。
把古代传统文化作为整体来看待,鲁迅是全盘否定的,他不讳言自己是激烈的,这是他的一个策略。但鲁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有学者冷静和严谨的一面,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用大量的精力在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发掘其中有活力的东西,可以借鉴的东西,可以转化的东西。鲁迅一生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20世纪20年代他在北大上过中国小说史这门课,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现在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的标杆性著作。
(节选自温儒敏演讲《怎样读鲁迅的作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这是文化转型时期的一种现象。
B.和人们惯常的定势思维不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确采用了一种偏激的批判性态度。
C.鲁迅的偏激,是因为鲁迅是文学家,不能用论文式的表达而采用了文学式的表达。
D.虽然鲁迅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但他对传统文化确实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旨在提醒我们,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鲁迅的作品,理解鲁迅的批判性。
B.文章运用举例与对比论证,证明了鲁迅的质疑与批判态度常常让他有独到的发现。
C.文章就如何看待鲁迅的偏激这一问题从现象、原因到意义层层深入地进行了分析。
D.文章从文章体裁与历史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鲁迅杂文中的偏激态度产生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是因为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鲁迅才能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和评判,并发现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
B.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整理并发掘了其精华,这一点和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表达的态度是一致的。
C.鲁迅建议青年人少看中国书,是出于对当时社会倒退思潮的愤激,他批判传统文化,是因为渴望中国社会进步。
D.我们现在倡导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因为今天传统文化不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算法新闻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自动化新闻生产模式。它包含了新闻编写、算法推荐、新闻平台的聚合分发等流程,其核心内容就是一套适用于新闻生产流程的算法机制,也就是说,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比重被前所未有地强化。相较于以往,算法新闻的不同在于,它为新闻生产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新闻的编写主体是人,算法新闻中编写的主体则是机器。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采编和推送依靠的是记者编辑。而进入算法新闻时代后,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包括了数据的抓取、信息处理和分析、新闻编写、新闻推送与分发。这一流程可以通过算法的自动化来进行。二是新闻推送采用算法推荐。以前的纸质媒体和门户网站,主要通过人工编辑来进行新闻的分发和推送。而算法新闻时代,出现了更多的新闻聚合类平台。它们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对用户群进行分类,利用推荐算法进行新闻的分类推送,为读者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服务。这无疑已经成为当前媒体生产模式的主要力量。
(节选自《走向人机协同:算法新闻时代的新闻伦理》,《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9期)
材料二 算法新闻使用预先设计好的程序生产新闻,有消费者担心它只能生产格式化的新闻,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但是,由算法技术引领的个性化新闻写作工具也已问世。2017年,一款名为Custombot的算法工具诞生,它可根据每个消费者的特定偏好、标准或元素创建个性化新闻文章。这种算法采用文本分割(标记)和自定义标记技术,引入新闻角度的理念,快速“过滤信息泡沫”,允许消费者在适当的位置制作自定义标签并插入匹配信息,推断出消费者最喜欢的、最合适的主题,最终完成关于某主题的唯一的新闻文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制新闻,为新闻机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良好工具。
过去认为,机器人只能根据既定程序进行冷漠、生硬的机械传播,而临场发挥之类的交互传播则是人类的专属领地。但随着语音识别、交互传播技术的进展,机器人交互式体验传播得以实现。自2016年起,汉森机器人公司研发的智能主播索菲亚(Sophia)先后登上美国的CBS对话节目《60分钟》、NBC脱口秀节目《今夜秀》,以及英国BBC《早安英国》节目,并与电视台主持人进行了良好的互动。2017年,日本朝日电视台、TBS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彻子的房间》尝试使用机器主播Totto主持节目;2018年,由大阪大学和京都大学联合研发的女性机器人“埃丽卡”开始担任电视新闻主播。该机器主播不仅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对话系统,且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灵活的手势及可亲的小动作等细节,拟人化的情感交互体验属性不断强化,使得机器人主播日益接近商业化应用的水准。
(节选自《你需要了解的算法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在算法自动化生成信息时,往往是根据数据命令来对新闻进行检索,按照算法逻辑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过程中,人类记者在实践中的应变和专业直觉很难量化为具体的数据判断指标,于是导致算法虽然可以生成大量消息,但很多消息的新闻价值确实值得商榷,无疑给受众带来更多的筛选困难。另一方面,算法作为辅助功能确实可以帮助人类记者在海量资讯中定位到新闻线索,但如果整个工作流程被算法主导,按照算法逻辑来指引记者的关注方向,那么整个模式本身在将记者注意力引导到特定方向的同时,是否也使得记者们放弃了关注其他方向更有意义的线索呢?当新闻机构运用算法进行数据挖掘来导引新闻发掘的时候,本质上是允许算法来优先进行新闻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由算法来形塑了什么样的内容会被报道,也进一步影响了受众将会消费到什么样的新闻。当算法左右了新闻生产的判断选择时,新闻的本质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受到强烈冲击和挑战。
算法在新闻传播分发领域会导致“回音室效应”和“过滤泡泡”,这一直是算法会引起偏见的主要证据,但在新闻生产领域,看似客观的算法就能完全规避偏见吗?2018年美国一家AI创业公司网站Knowhere宣称人工智能可以被用来撰写公正无偏见的新闻,这家网站通过对新闻消息的大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抓取信息并运用自动化算法重新撰写,在网站上提供每一条新闻的三种版本:左倾观点版本、右倾观点版本和中立版本,其算法新闻的应用创新获得了资本青睐,该公司在2018年获1800万美金的投资。但算法在这个过程中仍在不断获取借鉴人类判断数据,每篇标榜为“中立”的文章下面也会加入读者调查的环节,让受众阅读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文章的中立性偏颇程度打分提交至系统后台,事实上也是算法在不断搜集大数据来试图学习人的主观判断倾向。当我们回归到算法的工作原理本质,就会发现,姑且不讨论是否剥离人类记者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劳动,算法也很难比传统新闻更加中立无偏见。
(节选自《算法新闻,拥抱人工智能谨防“技术霸权”》)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算法新闻”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算法新闻是一种由机器运用智能算法工具生产新闻并实现商业化运营的自动化新闻生产模式。
B.算法新闻是包括数据抓取、信息处理和分析、新闻编写、推送与分发等在内的新闻生产流程。
C.算法新闻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用户群进行分类,利用推荐算法进行新闻分类推送的运营模式。
D.算法新闻是有别于传统的自动化新闻生产模式,包含新闻编写、算法推荐、聚合分发等流程。
【2】下列对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概括与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算法工具可以通过文本分割和自定义标记技术,根据消费者需要过滤信息泡沫,完成定制新闻,使算法新闻具有个性化特征。
B.先进的人工智能对话系统,使机器智能主播能够通过临场发挥和丰富生动的细节表现,来实现人机交互式体验传播。
C.因为人类记者在实践中的应变和专业直觉很难量化为具体的数据指标,由机器按照算法逻辑大规模生产的消息,新闻价值不一定高。
D.有人宣称人工智能可以被用来撰写客观公正的新闻,可事实上,机器还是通过算法在不断搜集大数据来试图学习人的主观判断倾向。
【3】作为一位算法新闻的读者,你认为人类在拥抱智能时代的同时,应该如何应对算法工具的不良影响?请根据文章概括作答。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敌人的眼睛①
[意大利]卡尔维诺
一天早上,彼得罗在路上走着,忽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在烦扰他。这种感觉持续了一会儿,不过他也吃不准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好像是有人在他后面盯他的梢,可他看不见。
他猛地回过头去:临近的几条街上人倒是不少,可他所在的这条街上却只有大门和围墙,贴满破海报的木栅栏。周围几乎没人,彼得罗立即对自己感到很恼怒,向这种回头的冲动让步真是愚蠢。因此他决心继续走,继续他刚才的思路。
那是个秋天的早晨,有一点儿阳光;虽然不至于让你欢呼雀跃,却也不会叫你心弦纷乱。但是,不管他自己如何想,那种不安感还是越来越拽住他,有一阵他觉得这种不安感就聚集在他的脖子上、背上、肩膀上,就像他永远躲不开的目光,如同某种充满敌意的东西在慢慢地逼近他。
为了克服自己的紧张,他觉得周围需要有些人,他便朝一条较繁忙的街上走去。但是又一次,在街角,他转身回头看,一个骑脚踏车的人经过,一个女人穿过马路,他仍然看不出周围的人和事与咬啮着他的焦虑之间有什么关系。转身的时候,他的眼睛对上了另一个男人的眼睛,那人同时也在转过头去。两个男人都同时迅速地把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似乎彼此都在寻找另外的东西。彼得罗想:“也许那人会以为我在看他。也许我不是惟一的在这个早晨为感觉变得可恶地尖锐所苦恼的人。也许是因为天气,这日子,让我们都变得神经兮兮的了。”
他那时是在一条繁忙的街上,因为心里这样想着,他就开始打量周围的人,注意到有些人的举动十分可笑:羞恼般地甩着手,几乎碰到了脸;眉头皱成一团,似乎是被突然的忧虑或烦心的记忆袭击了。“多么痛苦的一天啊!”彼得罗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在电车站,他踢踏着脚的时候注意到,其他等车的人也同样在踢踏着他们的脚,一边读着电车线路告示牌,似乎要在上面寻找没写上去的东西。
在电车上,售票员在找钱的时候出了错,并且发了脾气。驾驶员向行人和骑车的拼命按喇叭;乘客的手紧紧地抓住栏杆,就仿佛沉船上的海员似的。
彼得罗认出了他的朋友考拉多的身影。他正坐下来,没看见彼得罗,心神不宁地朝窗外打量着,用一个手指甲抠着脸。
“考拉多!”他冲着他头上叫了一声。
他的朋友喊:“啊,是你!我没看见你。我在想事。”
“你看上去很紧张。”彼得罗说,然后他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想在别人身上发现和自己同样的状态。他说:“我自己今天也相当紧张。”
“谁不是呢?”考拉多说,他脸上那种耐心而嘲讽似的微笑让人愿意听他讲述,并信任他。
“你知道我的感觉吗?”彼得罗说,“我觉得就像是有双眼睛在盯着我看。”
“眼睛,你这是什么意思?”
“某个我遇到过的人的眼睛,可我记不得了。冷冷的眼睛,敌意的……”
“那种眼睛是不值得你看的,不过,你倒千万不可大意才是。”
“是……那眼睛像……”
“像是德国人的?”考拉多问。
“对对,像是德国人的眼睛。”
“那么,很明显了。”考拉多边说边打开了他的报纸,“比如这条新闻……”他指着标题:凯瑟林②被特赦……SS③重整旗鼓……美国资助新纳粹……“不奇怪他们又出现在我们背后了。”
“哦,那么……你认为那是……但为什么我们现在才觉得呢?凯瑟林和SS的存在都很有些年头了,一年,甚至两年。可能那时他们还在监狱里,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那儿,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
“那眼睛,”考拉多说,“你说你感觉到有眼睛在盯着你。至今为止他们还没敢怎么盯人:他们眼睛下垂,而我们也不再习惯他们了……他们是过去的敌人,我们恨他们过去所做的,不是现在的他们。不过,现在他们发现了他们过去盯人的……他们八年前盯人的方式……我们是记得的,开始感到他们的眼睛又在盯着我们了……”
在过去,彼得罗和考拉多,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记忆。而且他们,一如从前,不是什么幸福的人。
彼得罗的哥哥死在一个集中营里。彼得罗和他的母亲一起生活,在他们家的老房子里。傍晚时,他回到家。门照例地嘎嘎响,碎石子在他的鞋底下吱吱叫,就像白天,每次如果你仔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就像是脚步声。
那个晚上出来的德国人,他现在走在什么地方?可能他现在正穿过一座桥,在运河边或一排矮房子边踱步,房子里的灯亮着,在一个满是煤和碎石的德国——他现在是普通人的打扮,扣子一路扣到下颌的黑外套上,绿帽子,眼镜,他此刻正盯着,盯着他,彼得罗。
他打开门。
“是你!”传来他母亲的声音,“终于回来了!”
“你知道不到这时候我是不会回来的。”彼得罗说。
“是,我知道,可我等不及。”母亲说,“一整天我的心都在嗓子眼上……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条新闻……那些将军又接管了……说是他们一直都是对的……”
“你也是!”彼得罗叫道,“你知道考拉多说什么了?他说我们现在都感觉到了那些德国人又在盯着我们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都紧张……”然后他笑了起来,似乎这事只有考拉多一个人这么想。
但是母亲的手在他脸上挥了一下。“彼得罗,是不是要打仗了?他们是不是回来了?”
“这个,”彼得罗想,“直到昨天,当你听人谈起另一场战争的危险性时,你是不会想到这有什么特别的,因为过去的战争有它们自己的模样,而且也没人知道新战争会是什么样子。但现在我们知道了:战争又找回它过去的脸了,还是他们那些脸。”
吃过晚饭,彼得罗出门,外面下着雨。
“彼得罗?”他的母亲问。
“什么事?”
“这种天气还出门?”
“怎么啦?”
“没什么……别太晚……”
“我不是小孩了,妈妈。”
“好吧……再见……”
他的母亲在他身后关上门,停下来听他在石子路上的脚步声,门的叮当声。她站在那儿听雨的声音。德国在遥远的地方,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那一头。那儿可能也下着雨。
凯瑟林驱车经过,他的车溅起了泥浆;把她儿子带走的SS正要去重整旗鼓,穿着闪亮的黑雨衣,他们老兵的雨衣。当然,在今天晚上去担什么心是愚蠢的;同样明天也不必担心;甚至这一年都不必担心。但她不知道她可以有多长时间不必担心。即使在战争年代,有些晚上你也不必担心。但你现在却早就开始为第二天担心了。
她一个人,外面是喧闹的雨声。穿过这个被雨浸透了的欧洲,过去的敌人的眼睛刺穿了这夜,正好刺中她。
“我能看见他们的眼睛。”她想,“但他们也该看见我们的。”她于是牢牢站住,紧紧地盯住黑暗。
(注)①本文写于20世纪50年代。②凯瑟林:纳粹德国空军元帅,二战结束时被英军俘虏并被判死刑,1952年获特赦。③SS:指纳粹德国党卫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不安的心理。
B.小说通过彼得罗的眼睛描写了周围其他人的表现,这些人的举动十分可笑,似乎也不安,这是彼得罗不安心理的投射。
C.小说通过考拉多与彼得罗的对话,交代了彼得罗不安的原因。这种不安,是因为他们普遍感觉到了来自纳粹的新的无法预知的威胁。
D.“门声”“碎石子声”让彼得罗联想到往昔纳粹德国军队经过时的“脚步声”,自然过渡到下文中彼得罗对德国纳粹晚上出来的场景的想象。
【2】卡尔维诺特别擅长描写人物心理,试结合文本分析,他用了哪些方法表现人物心理?
【3】试分析小说是怎样围绕标题“敌人的眼睛”来谋篇布局的。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峡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且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①弊甚,诏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①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
B.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
C.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
D.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
B.东封,是“泰山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便宜,既指斟酌情势,自行处理事务,也指有利国家的建议,本文指后者。
D.“权”在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守”“假”“摄”也都有“代理”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凌策主动请命,胆气过人。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峡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却表示自己曾三至蜀境,堪当此任。
B.凌策很有治才,颇受朝廷器重。因有能干之名,王旦推荐他接任卢之翰之职;凌策病重期间,皇帝还多次派宦官带着医生前往探望。
C.凌策处事果断,利国利民。广、英两州从吉河到板步,每年盛夏瘴气四起,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开山修路,直抵曲江,深得百姓好评。
D.凌策淳朴温和,处事精细审慎。当时茶叶专卖之法弊端很多,诏令凌策与李迪、吕夷简共同修法,使旧法稍稍放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
(2)饶州产金,尝禁商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②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③处,松煤④浅染饱霜兔⑤。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此君:竹的代称。这里用的是王徽之的故事。《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后因作竹的代称。③石泓:砚台的别称。④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⑤霜兔:用雪白的秋兔毫制成的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吐”字写出黄斌老画竹动作的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
B.诗人把画中横竹比作偃蹇的卧龙,面对风雷泰然自若,安然不惊,想象可谓奇崛。
C.五、六句叙黄老作画的情形:晴窗下饱蘸松墨,挥毫作画,影落石砚,意境清朗。
D.末两句写竹根旁的石头栩栩如生,真担心有人以点睛之笔让它们直飞云天。
【2】请联系全诗,说说画上的“横竹”与黄斌老之间的联系。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宁愿一面忍受委屈,压抑心志,一面“__________”,是因为他明白,“___________”,本就是受前代圣贤嘉许的。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女的弹奏像仙曲一般让听者耳朵清明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国策.忌讽齐王纳谏》中写到,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悬赏求谏,对 “________,_________”,给予下等奖赏。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关中国园林的知识在十八世纪中叶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了欧洲。英国建筑师钱伯斯爵士在《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一书中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中国的园林。他反对古典的规则式造园,也反对当时英国颇为风行的布朗式的自然风致园。布朗的造园善于使用成片的树林和湖泊、水流,极度追求纯净优雅的自然风韵。但钱伯斯却认为,规则式的造园太雕琢,过于不自然,其创作态度是荒唐的;而布朗的自然风致园则是在不加选择和 地抄袭自然,既枯燥又粗俗。他认为,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如果以 自然作为评判完美的一种尺度,那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还不如真人蜡像。最好的是明智地调和艺术与自然,取双方的长处,这才是比较完美的一种花园。而中国的花园在钱伯斯看来正是值得西方人去模仿的典范。
钱伯斯的观点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造园家们也形成了两派:其一是布朗派;其二是如画派。( ),比如:风景画中的前景对画家来说____,在大自然中却总是不尽人意,从高处俯瞰险峻的山峦往往是大自然中最理想的风景,但绘画难以表现,而且自然风景比绘画的视线更为开阔。“如画派”主张自然的艺术理想化,事实上就是把大画家洛兰等人的风景画意作为园林的范本来主张。他们赞赏画家们的风景画构思,认为园艺家要努力将其画中的意象再现于庭园之中,尤其是为了形成对比,____是粗野和丑陋无比之物,都不妨吸收到庭院风景中来。显然,“如画派”的自然是经过绘画处理过的自然。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模仿绘画成为“布朗派”和“如画派”争论的焦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品鉴 酷肖 不可或缺 哪怕
B.品评 模仿 必不可少 无论
C.品鉴 模仿 不可或缺 无论
D.品评 酷肖 必不可少 哪怕
【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强调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这是“布朗派”的观点
B.“布朗派”强调绘画与自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C.“布朗派”强调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D.强调绘画与自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这是“布朗派”的观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中最理想的风景往往是从高处俯瞰险峻的山峦,但绘画难以表现,而且自然风景比绘画的视线更为开阔。
B.从高处俯瞰到的险峻山峦往往是大自然中最理想的风景,但绘画难以表现,而且自然风景比绘画的视线更为开阔。
C.从高处俯瞰到的险峻山峦往往是大自然中最理想的风景,但绘画难以表现,而且自然风景比绘画的视野更为开阔。
D.从高处俯瞰险峻的山峦往往是大自然中最理想的风景,但绘画难以表现,而且自然风景比绘画的视野更为开阔。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
9.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去年,杭州市某小学一班级开展《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比赛。有一个小学生语出惊人:“人各有志,人人都有梦想,我也是。我的梦想,就是发财。”他又说:“要真发了财,能帮到别人的还是要尽量帮。但我梦想发财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理由,有了钱,就可以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人生就那么几十年,循环地度过和自由地度过,绝对是两种感觉,所以我认为发财了,不管如何,总比没钱好。”
《新京报》转载了这段演讲视频,该视频瞬间登上了热搜榜,同时其他媒体也纷纷转载。孩子的演讲引发了大家的热议。有人大赞,说:“这孩子活得真明白!”也有人表示担忧:“如今的孩子怎么了?”还有人说:“孩子说的是大实话。”
这件事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假设你是孩子的班主任,需要在班会课结束前针对这个演讲做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发言,请完成该发言稿。
②假设你是《新京报》的评论员,请针对这个事件及网友们的议论,写一篇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明确态度;结合现实,阐述理由;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