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网上考试练习(2019年北京)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嫉妒(jì) 跌宕(dàng) 佶屈聱牙(jí) 悭吝(qiān)
B. 推诿(wěi) 档案(dàng) 韦编三绝(wěi) 掇拾旧闻(duō)
C. 绯闻(fēi) 包庇(bì) 栉风沐雨(zhì) 市侩之气(kuài)
D. 粗犷(guǎng) 摒弃(bǐng) 如蚁附膻(shān) 恣意妄为(zì)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A. 幅射 利令智昏 事必恭亲 色厉内荏
B. 桎梏 民生凋蔽 安然无恙 不容置喙
C. 复辟 美轮美奂 食不果腹 蛛丝蚂迹
D. 眩晕 老生常谈 休戚相关 万事俱备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 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B. 周杰伦对自己的电影《头文字D》在金马奖评选中能够获奖早已充满了信心,这次真的获奖了,面对这不虞之誉,他激动万分。
C. 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
B.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
C.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大学》,指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内在本质的探究来获得真知,开启智慧。
D.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新唐书》《明史》等,这些史书采用的是编年体体例。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上下交征利 征服 B. 愿无伐善 夸耀
C.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抛弃 D. 在明明德 使显明、彰明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愿闻子之志 诲女知之乎
B.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曲肱而枕之
C.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何以利吾国
D. 知之为知之 克己复礼为仁
7.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山盟虽在,___________________。莫莫莫。(《钗头凤》)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菩萨蛮》)
(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写“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四时的景色,其中春、夏景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朝往暮归,赏乐无穷。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8)少之时,血气未定,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
(9)小国寡民,___________________,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第八十章》)
(1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人们常说“太阳照常升起”。天天升起的太阳意味着一种周而复始、亘古不变的永恒。因此,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未来的某一天,太阳会不会突然衰老或膨胀,迫使地球踏上流浪的漫漫旅途呢?
目前,太阳是一颗正值壮年的“黄矮星”,曾经的46亿年中,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地球提供光照和热量。这些能量源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即每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些中间反应生成1个氦原子核,进而释放能量,而绝大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一秒钟之内,太阳可以把6亿吨的氢原子转化为氦原子,生成的能量中,仅有微小的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不过,这一小部分能量就足以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繁衍生息。
现如今,太阳聚变反应的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外膨胀,则中心受到的压迫会减少,聚变反应的速率会降低,因此,太阳中心的温度会逐步降低。这样一来,太阳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抗衡内向收缩的引力,其膨胀的过程就不能持续下去。反之,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内收缩,则聚变反应的速率会大幅飙升,产生更强大的外向推力,致使收缩的过程也无法持续下去。除了太阳之外,天文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大部分恒星也处于这一平衡状态,他们把这一类恒星称为“主序恒星”。
不过,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之后,其整体亮度上升了20%左右,这一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当然,对于存续时间仅仅百万年、千万年的某一物种而言,太阳的变化并不会产生什么显著的影响。但是,依照太阳的发展趋势,未来的10亿年里,它输出的能量会再上升10%左右,这一变化可能导致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完全失控,那时,地球就只能另外寻找生存空间了。
(取材于公众号“品读百卷”)
材料二
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刷进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因为作者刘慈欣,因为主演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
所谓“硬核科幻”就是科幻情节尊重技术和理论推演,故事发展受规律制约。影片中,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因此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而今天,《流浪地球》用符合科学逻辑的故事讲述,补上了此前原创科幻“硬度”不足的短板。
比技术上“可以为之”更重要的是“如何而为”。《流浪地球》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硬科幻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非常中国。
影片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人们在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试图飞出太阳系。无论是原著中的对白,还是现实里海外电影人的提问,“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这个问题既关乎科学设定,也能看出中国文化中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中国式科幻电影。
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平时含蓄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他们在家国责任面前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但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如倔强的航天员父亲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在最后完成了两代人对家园希望的交接。
对于科幻片而言,《流浪地球》是资金和技术基础充实之后,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唯其如此,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的科幻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取材于王磊的文章)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也多半没有实现。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等内容。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
尽管东方和西方关注的议题不同,但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取材于新华社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阳释放的能量源于其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
B. 太阳以光的形式散发出的能量主要是被地球吸收的。
C. 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后整体亮度会持续上升。
D. 太阳的变化对地球物种的影响需很长时间才能显著。
【2】对于材料一提到的“精妙的平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精妙的平衡状态是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互相牵制的结果。
B. 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决定太阳中心温度,进而决定太阳向外膨胀的推力的大小。
C. 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太阳向外膨胀程度成正比,与太阳向内收缩程度成反比。
D. 当太阳向外膨胀推力与向内收缩引力大小相当时,太阳处于精妙的平衡状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影片《流浪地球》是“硬核科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情节尊重技术推演 B. 故事讲述符合科学逻辑
C. 细节设定媲美科幻大片 D. 作品主题表现家国情怀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B. 《流浪地球》中人们在地球上建起许多行星发动机,成功逃离了太阳系。
C. “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是中国科幻电影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根本之处。
D. 《流浪地球》中家庭成员间东方式亲情的默契激发了强烈的家国责任感。
【5】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gèn,延续不断。
B. 繁衍生息:指繁殖后代,以延续血脉。息,滋息、生长的意思。
C. 投石问路:原指用投石子的方式来探测情况,后比喻进行试探。
D. 堪称显赫:指作用很明显,堪,能的意思。可改为“显赫一时”。
【6】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激励人类探索未知就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
B. 经典科幻小说《真实的故事》激发了埃隆·马斯克探索未知的热情。
C. 好的科幻作品聚焦人类在可能发生的严峻挑战面前如何选择的话题。
D. 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9.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 案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 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 法者,非天堕 堕:堕落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 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 行私惠而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
D. 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 不为惠于法之内: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 县法者,法不法也: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 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5】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哪些作用。
10.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小题。
水口行舟①(其一)
宋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1】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B. “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C. “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D. “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2】朱熹的诗往往富有理趣,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与其《观书有感》(其一)所蕴含的理趣分别是什么。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1)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2)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3)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4)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5)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6)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7)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深味:深沉的滋味 B. 殷实:充实
C. 器宇轩昂:气质、风度出众 D. 凝神远眺:聚精会神地向远方眺望
【2】下列对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朝花夕拾》是他的散文集。
B.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收录了14篇小说,小说集对旧时中国的部分陈腐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C. 鲁迅作品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他在《呐喊》中塑造了狂人、阿Q、闰土、孔乙己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 《呐喊》中的《药》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而写成的。小说发人深省地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 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 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 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 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4】第三段作者为什么写银杏树?请简要分析。
【5】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迪。
12. 作文 详细信息
“笔底小人物,社会大主题”。优秀作家往往将目光投注到社会底层或边缘的人物身上,通过描述这些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体现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请从《呐喊》中选择一个小人物加以解说。要求:符合人物特征,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13.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的课本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的书本则说拿破仑是被德国人打败的。有人问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答:“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读本,德国的学生看英国的教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