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2019年高三下半年历史高考模拟免费检测试卷

1. 详细信息
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体现了突出的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 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
C.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
D. 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2. 详细信息
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宣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的这一认识反映出
A. 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 西汉时的主流思想得到廷续
C. 都城选址不当威胁了西汉统治
D. 东汉意图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3. 详细信息
唐代中期后,儒学領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主要说明唐代以来
A. 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
B.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C. 儒学的史学功能得到挖堀
D. 理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4. 详细信息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5. 详细信息
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
A.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 民族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D. 近代中国的富强之路艰难曲折
6. 详细信息
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
A. 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 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
C. 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 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
7. 详细信息
1937年12月,有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我们不怕統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不过注意不要受到无谓的牺牲。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该言论
A. 利于巩固抗日民蔟统一战线
B. 及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
C. 是指导中共抗战的正确理论
D. 是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体现
8. 详细信息
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A. 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 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 民主集中制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 政协制度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9. 详细信息
在古雅典,民众大会有权以抽签的方式选举十个祭祀官吏,称为赎罪监,他们根据神谕的规定进行祭祀,并和占卜者合作。民众大会还以抽签方式另选十名常年司祭,进行某些祭祀,并管理除泛雅典娜节之外的所有四周年节。这表明,古雅典
A. 民主政治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
B. 统治者力图通过宗教控制民众
C. 民主选举过程深受教权的影响
D. 宗教观念决定民众的政治倾向
10. 详细信息
文艺复兴时期,杰出思想家N.马基雅维利发表《君主论》,从功利主义的观点出发,把权力作为国家的核心和法律的基础,奠定了近代政治学的基础,使政治学第一次从伦理学和中世纪神学中分离出来。这主要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A. 存在着世俗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B. 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C. 批判宗教神学,主张思想解放
D. 以反对君主专制为主要目标
11.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帝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保障立法,宰相傅斯麦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他说:“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经济高速发展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B. 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责任内阁制
C. 政府用非暴力手段促进社会控制
D. 马恩直接领导德国共运成效显著
12. 详细信息
下表是1820~1926年英美进口关税率(%),材料旨在说明

1820

1875

1913

1926

英国

45~55

0

0

4

美国

34~45

40~50

33

20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A. 工业革命成就自由贸易
B. 美国设置贸易壁垒抵制世界市场
C. 英美降低关税倾销商品
D. 英国通过调整税率制约美国经济

13. 详细信息
阅阳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三代强调礼治,西周时期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责贼,明确等,护治秩序。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已经形成。
但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用于控制社会下居劳动人民。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严酷紫杂的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汉式帝重用张和赵禹的“条定律令”,律法日繁。汉律特别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莫定了”礼刑一体”的法制体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产阶级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体系。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杖,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規定的柜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摄司法权。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千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指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为了保证从立業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正公平,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制度。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说明夏商周时期法律制度与汉代法律制度的不同,并分析汉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与教化关系的认识。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的变化,既有和风化雨之中的自觉吸收,也有风雨交作下被迫的吞咽。以“风而”指物,本来包含着多重内容,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于欧风美画有着一种十分复杂而且矛后的心理。对这科心态剖而论之,大体可以分析出三层意思;一是紧迫与忧虑交集:二是悲怆和恐惧;三是在欧風关雨中创造中国的近代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意思富有代性地决出了欧风美雨中包含的不同内容,并显示了那一代爱国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心怀三者各有宗,但都是语重心长有感而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訢陈代谢》
结合所学的近代中外历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分析的三层意思中的一层或多层进行简要闸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15.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项建设事业掀开了崭新一页。《共同纲领》发出号召:“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3~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儿童初等教育7岁入学,年限5年,施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业余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各种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新学制明确规定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类业余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规定设立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设立聋、哑、盲等特种学校;各种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所必需的技术学校被列入了正规的教育系统,并建立了必要的制度;各种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都能够互相衔接,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人民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新学制从1952年起,在全国各地按照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行。
——摘编自李建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昀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6.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日同盟》是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
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增加了一条重要的规定,即同盟条约的效力不能及于日美两国间的战争。1921年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压力下,《英日同盟》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分析1902年英日结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提供的英日同盟发展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变化。
17.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9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所写《东籍月旦》一文,被认为是国人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的肇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阐述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1903年他又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最后,梁启超下了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采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