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免费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了——处墓地,它和泰安大汶口隔河相对,是一个遗址的两部分,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大汶口文化”。根据C-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2600年左右。下列关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B.属于长江流域文化遗址
C.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D.属于辽河流域文化遗址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的中华文明先祖。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可作为国家形成的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黄帝的真实存在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所示,《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并,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就是说被分成九块的井田里,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周边的八块为私田,耕种者先耕种好公田,再管理私田。这一制度下


A.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B.私田归耕田者个人所有
C.公田是公有制性质 D.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逐渐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②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
③各民族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 ④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彻底瓦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爵位授予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这一内容
A.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 B.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墨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道家代表)则归墨”。墨家学派能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在于
A.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统治阶级大力支持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九条,《汉书·贾山传》记载,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①分封制的推行 ②国家统一的巩固 ③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④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后来,“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和平使社会消耗减少 B.地方王国问题的完全解决
C.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匈奴威胁的彻底解决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很多佛像都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衣褶层层聚拢,很齐整,袖子也很宽,袖宽几乎垂于地面,这是典型的汉式衣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佛教居于正统地位
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D.中外文化相互交融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唐王朝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府等来管辖突厥故地 B.吐蕃松赞干布9世纪与唐会盟
C.设置安西都护府等来管辖突厥故地 D.册封回纥首领为渤海郡王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分析下表,以下与唐代人口变化有关的因素是

时间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人口

1235万人

约3714万人

5288万人

约1600万人口

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
③安史之乱 ④五代十国的政权刮据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太宗在位期间,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权。此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一做法的用意在于
A.提高行政能力 B.扩大三省权限
C.使决策更加专业化 D.加强皇权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一年两次征税。它的实施
A.使唐朝税制更加紊乱 B.弱化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C.加速阶级矛盾的激化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用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醫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材料反映了
A.游牧文明改变道德观念 B.传统伦理观念彻底瓦解
C.社会风尚相对宽松开放 D.汉族社会生活完全胡化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谷物保护曲线”是指糖尿病人进食谷物后普遍尿糖增多和血糖升高,但经过一段时间放开谷物饮食后,血糖又会慢慢回落。这条先升后降的血糖变化曲线,显示了谷物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这一观点同某古籍中“消渴症”治疗方法类似。下列古籍中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九章算术》 B.《尚书》 C.《水经注》 D.《干金方》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下列一组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B.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C.耒耜多是青铜制造 D.铁制农具的使用贯穿始终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这些措施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日:“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太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三衙”管理禁军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管理国家财政 D.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敬献《上皇帝书》,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日冗兵,三曰冗费”,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三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 B.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
C.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辽史·百官志》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的中国辽代就已经出现了“一国两制”的雏形——南北面官制度。辽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各民族
A.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B.国家统一的完成
C.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D.民族矛盾的激化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朝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管辖澎湖和琉球,其中的“琉球”也就是现在的
A.钓鱼岛 B.台湾 C.澳门 D.香港
22.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关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上述材料中的相关思想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2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政治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学者徐复观就曾经指出:有干则必有枝,在常情说,干枝本是一体,干强者枝茂,枝茂者亦可增加干之强,这是周初封建的信念,齐桓、晋文的霸业,也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
材料二 汉初形势图(局部)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材料三 下图是元朝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朝初年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为解决这一制度带来的弊端,汉武帝时期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根据材料三回答元朝时安徽省宿州市属于哪个行省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实行行省制的意义?
24.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市亩)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北方粮食亩产

87.84

96.48

94.92

南方(稻区)

64.32

94.92

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季恭传论》
材料二 开皇12年(592年),“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
——《通典》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朝开凿大运河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