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高二历史2017年下册高考模拟完整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
A. 宗法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分封制
D. 君主专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 B. 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
C. 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D. 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生产方式属于
A. 集体劳动
B. 小农经济
C. 封建庄园经济
D. 个体农业经济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井田制已经瓦解
B. 铁犁、牛耕尚未普及
C. 土地私有成主流
D. 青铜农具仍大量使用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了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A. 种植五谷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男耕女织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
A. 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 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 《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 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服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
B. 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C. 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
D. 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此评价的依据不包括
A.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有《二京赋》
B. 张衡在地震学方面贡献卓著,制作了地动仪
C.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
D. 张衡改进了天文仪器,创制了我国的农历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廖凤林在《中国通史要略》中说:“盖战国之世,平民已代贵族而执政,草泽之徒,易生觊觎富贵之思。史称项羽年少时,观秦始皇帝渡浙江,曰,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繇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为解决这种现象,西汉政府
A. 分封同姓为王,确保刘姓江山
B. 察举征辟,扩大选官范围
C.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郡国长官
D. 确定新儒学思想主流地位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贾谊《新书·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也。”材料表明
①孔子的“仁爱”思想
②“仁爱”只能是天子和诸侯的施恩
③“仁爱”是有界限的
④贾谊倡导尊卑有序的“仁爱”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但资料显示,直到东汉前期,选官中仍然有“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朝的选官
A. 体现以德取仕的鲜明意向
B. 更重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
C. 纯用文吏而儒生仅为点缀
D. 纯用儒生而文吏仅为陪衬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 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 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 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 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干政府评价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
C. 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
D.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该做法的作用是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C. 限制了皇帝特权
D.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太宗贞观三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据载在武后、中宗之前,史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导致“傥(同‘倘’)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由此可知,当时
A. 史官个人才能得到发挥
B. 史书修撰管理严格
C. 史官与大臣间矛盾尖锐
D. 修史制度需要改革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
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
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
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导致“两税法”实施的主因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种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
A. 反映了唐朝主要经济中心在豫皖地区
B. 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 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D. 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21. 详细信息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 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B. 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 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 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廿二史札记•宋史》记载:“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曾任宰执及现任三少使相者,荫三人;曾任三少及侍御史者,荫一人。……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材料反映的恩荫制度源于( )
A、世官制 B、三公九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提法,出现有900多次。如《金史》记载,金朝大定年间,就有连续几次的均平赋役的政策和做法。这些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 凸显均平意识
B. 保护租佃经济
C. 维护小农经济
D. 增加财政收入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某些地区的租佃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大土地所有者将土地整体出租给包佃主,再由包佃主分散转租给租佃户,从而表现出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推动了生产发展
C. 改变了地租形态
D. 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此做法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推动了民间私盐的发展
C. 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D. 保证了盐业市场的稳定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社会的形成
B. 民间教育的发达
C. 宋代理学的兴起
D. 频繁的对外交流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 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 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B. 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 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D. 该学者的著作属于第二手材料,无史料学价值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
A. 督抚权力较大,弱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 地方权力结构清晰
C. 循其俗,施其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D. 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 唐长安
B. 宋开封
C. 元大都
D. 明北京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唐朝
32. 详细信息
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五蠹》
(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
材料二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
材料三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
(4)综上材料,研究者应如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复杂性?
3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420年—422年在位)于称帝前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其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在罢掉或处死的官吏中有许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一律严惩,甚至处死。
二、重用寒人。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三、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势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清查。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四、整顿赋役制度。刘裕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凡是州、郡、县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凡宫府需要的物资,“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征调。还减轻杂税、徭役等。
五、在法制上,刘裕对东晋以来苛刻的刑法也进行了改革,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
六、重视教育。敦崇学艺,修建庠序。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摘编自《宋书武帝本纪》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改革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4. 详细信息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35. 简答题 详细信息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