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免费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学习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太祖说:“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时和岁丰,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这反映出
A. 明朝初年,政府鼓励垦荒,重视农业生产
B. 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D. 水旱灾害成为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苏徽大贾,招贩鱼盐,多置田宅,以长子孙”,安徽的大多数耕地“皆绅衿商贾之产”,扬州大盐商,既“腰缠万贯”,也“坐拥一县之田”“安然衣食租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帮和会馆在全国兴起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翻车 C.曲辕犁 D.水排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 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 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 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注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
C.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D. 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由此可见
A. 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 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 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 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以下图文中白银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A.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工业用品
B. 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C. 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D.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B.企业家们在海外扩张中起决定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抨击了葡萄牙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B.抨击“海上马车夫”荷兰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C.抨击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破坏海上自由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C.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D.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 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使历史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 ( )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吾村”最可能位于我国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南沿海地区
D. 京津地区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福州船政局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以上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中国海军实力远超日本
B.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
C.中国海军将士英勇善战
D.自造战舰性能优于外购战舰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创造了有利环境
B.列强放弃对华侵略,提供了有利时节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拥有政策保障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与晚清政府统治时期相比,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阻碍。这里“新的阻碍”是指
A. 官僚资本的剥削和压迫
B. 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
C. 封建势力的阻挠和压迫
D. 帝国主义的破坏和排挤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 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
B. 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 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 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6. 详细信息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效。
(3)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二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分析“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