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19年高一历史下半年期末考试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A. 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传统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D. 徽商虚伪的反映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
A. 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 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
C.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 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该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注重精耕细作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减少犁耕依赖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A. 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 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 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 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分析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B. 铁路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
C.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 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B. 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 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D. 标志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220亿至250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A. 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B. 工业革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 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D. 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 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C. 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的抵制
D. 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所示是1920年的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五四运动的发生
B.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实业救国思潮
D. 局部抗战开展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1931年

1933年

下降幅度

中国茶叶出口额

5108万元

3858万元

30%

中国蚕丝出口额

14704万元

5642万元

61%



A. 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 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
C. 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D. 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作于1958年的《采茶舞曲》有这样两句歌词:“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这两句歌词从侧面表明当时
A. 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B. 农业为工业化服务的客观事实
C. 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D. 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1

11.3

17.7

10.7

9.8

10.4

工业

42.5

60.4

49.8

55.5

55.4

52.6

其中:重工业

36.4

54.0

45.9

51.1

49.6

45.9



A. 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 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 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 女性时尚推动社会政治运动
B.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C. 崇洋媚外的社会风尚
D. 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1950〜1976年我国报刊种类数的统计折线图(单位:种)。此图反映了


A. 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地丰富
B. 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
C. 社会环境影响文化事业发展
D. “双百”方针促进新闻业发展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郑观应指出:“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遇交涉不平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其意在说明
A. 西方利用报纸进行欺骗宣传
B. 报纸是了解世界形势的途径
C. 报纸是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
D. 报纸是国人反抗西方的利器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电影的繁荣时期分别是1929年、1957年、1973年、1979年和2000年。这些年份都是美国经济下行的时候,其中许多知名的电影公司都是在那段时期建立起来的,例如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购)华纳兄弟、米高梅等。关于1929年电影繁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B. 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C. 体现美国人民淡定应对危机的心态
D. 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自1991年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材料反映了美国
A. 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混合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
C. 经济“滞胀”局面未能扭转
D. “新经济”模式带来了新效应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国政府于1946年正式颁布“国有化”法令,国有化企业涉及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在金融业中,国家控制了60070的银行业务和40%的保险业务。这表明
A. 法国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 法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公有制成为法国经济的主体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苏联作为当时欧洲几乎最落后的国家,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值此生死存亡关头,很难有比斯大林模式更好的选择。这揭示出斯大林模式
A. 深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
B. 迅速壮大了苏联的工业实力
C. 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目标
D. 是适应战争形势的战时体制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生产日益萎缩。特别是在1921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情绪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据此可知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强制推行
B. 余粮收集制不符合国情
C. 苏俄社会主义道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D. 经济政策转变的迫切性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
A. 发展经济的需要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屡遭战争的重创
D. 受到美苏威胁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这表明
A. 发达国家已丧失经济技术优势
B. 西方国家对当前利益分配不满
C. 贫富分化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D. 反全球化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
26. 详细信息
城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是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在达官贵人的宅舍门前,每日都有小贩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及其它日用品。
材料二 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是近代建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0世纪30年代,“因爱国运动之激昂”,并使用较为廉价的法国、日本毛纱为原料,该厂生产的薄哔叽价格不高,产品销售遍于南北。“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深为满意。具见以国货替代外货,已成全国一致之倾向”。
——据刘光用《企业大王刘鸿生》整理
(1)根据材料一,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宋代汴梁城出现哪些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发展的原因。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28. 详细信息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材料三: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9. 详细信息
布雷顿森林体系由美国主导建立,优缺点并存,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谋求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该体系主要规定:由美元来充当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实际上,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誉为国际货币的典范。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黃全,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材料二中尼克松“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据材料二、三,分析这对美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是否应该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