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020-2021年高一上册教学质量调研历史免费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陶寺遗址发掘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基葬总数的19%。这一现象表明
A.生产分工日趋精密 B.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黄河中游成为文化中心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
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D.政府支配的均田制度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战国时期中原诸国承认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国家统一成为了共识 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C.华夏族逐渐发展壮大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承认土地私有
B. 打击旧的贵族
C. 革除陈规陋习
D. 强化社会控制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这一做法旨在
A.扩大王国势力 B.监察郡级官员
C.加强中央集权 D.废除郡国并存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对盐业生产和销售进行了规定: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敢私自煮盐者受鈦左趾的刑罚。这一规定
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抑制了工商业者 ③收回了铸币权力 ④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 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畜牧业在江南推扩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备注:逻些指现在的拉萨)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便于皇帝操控科举 B.可以杜绝徇私舞弊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考试程序趋向公平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太宗曾对黄门待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表明唐朝
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门下省是执行机构
C.行政效率大大下降 D.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规定: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杂税,但原额不废;……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这一改革推行于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评价某人壮举时说:“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此人应是( )
A.法显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波散。”材料中这一现象出现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政策体现的特点是
A.因俗而治 B.民族压迫 C.君主专制 D.文化专制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
A.四川农业生产的状况 B.宋代纸币诞生的原因
C.四川工商业发达的原因 D.古代抑商政策的影响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
A. 科学技术 B. 市井文化
C. 佛道文化 D. 外来文化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漫画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等人制 D.兵农合一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B.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外贸税收成国库重要财源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失去活力 D.科考功名的需要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这里的大学土供职于
A.中朝 B.尚书省 C.内阁 D.大理寺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是巩固统一国家的根本措施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由此可见设置军机处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务需要 B.削弱大将兵权
C.分散宰相大权 D.限制内阁权力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西洋考》中记载,海滨一带农民生活贫困,“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集体抢劫),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明清易代政局不稳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1690 年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 年设立驻藏大臣
1762 年设立伊犁将军
1792 年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战绩
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A.精耕细作技术传播到边疆 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D.游牧经济趋于衰亡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 B.农副产品的商品化
C.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我国合湾地区某一时期的地图,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学习

A.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B.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C.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D.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由此可知黄宗羲提倡
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
C.反对君主专制 D.改革选官制度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代时的冯道,先后在5个政权中为12位君主服务,屡屡位居宰相。各种政论和史书均指责冯道不忠,而李贽不这么看,以冯道为吏隐(意思:虽为官,但犹如隐者)。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A.符合道家处世原则 B.否定传统伦理标准
C.深刻影响当时社会 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
3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这一“西学东渐”现象
A.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 D.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36. 详细信息
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多有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谓省者古来宫禁之别名,宰相常议事其中,故后来宰相治事之地谓之省。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此何义也?当初只为伯颜丞相等带省中相衔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镇压远地,止是权宜之制。
——摘编自程矩夫《论行省》
材料二 同样的气候,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显然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所以秦代和隋唐都有意使政区的分划符合山川形势,也就是使这级政区与自然区划相一致。……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实行的背景和行省的双重性质。
(2)据材料二,分别指出隋唐和元朝的政区划分的原则,并对元朝区划的原则进行简要评价。
(3)依据以上材料指出元朝创新地方行政制度的本质意图,并谈谈你从元朝制度变革中得到的启示。
37. 详细信息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