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尚书》记载,周公曾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用兵伐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
A.统治者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
C.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 D.政治局势不稳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等级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这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A. 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
B. 传统治国方式出现调整
C. 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
D. 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A. 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 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 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 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 天人感应
B. 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 三教合一
D.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强基层治理
C. 确立儒学权威
D. 强化重农抑商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 法自君出
B. 轻罪重罚
C. 法不阿贵
D. 以礼入法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常”。周人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敬德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新的天命观,构建了一条“民意——有德——天命”的政权合法性、“革命”合法性的证明逻辑。商到周天命观的变化反映了
A.国家治理不再借助神权
B.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D.商朝制度被西周抛弃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A. 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 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C. 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 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统治者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思想基础上加以补充,创造了“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作为国家的立法、司法事务的理论指导。这种“礼”、“刑”共用的法 律模式说明
A.儒学思想影响商周法律制定 B.天人感应学说融入西周法制
C.中国古代法制注重德法并重 D.中国古代社会法制体系完备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
A. 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 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 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 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当时

时间

人物

举措

汉二年(公元前205)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又置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褐者赐帛慰问,并“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导)民焉”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

下诏曰:“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A. 察举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
B. 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D. 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是地方乡大夫送迎、宴请地方贤良与尊者的一种礼仪。对于受邀的乡饮宾客,朝廷会大肆表彰其德行义举,历届乡饮宾客的姓名还会被载入地方史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乡饮酒礼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B.礼乐制度具有教化功能
C.民俗影响政府的管理职能 D.宗法制度日益强化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又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千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C. 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D. 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19. 详细信息
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重礼轻法”。这些的来源是
A. 法家思想
B. 儒、道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儒、法思想的结合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的言论。根据这些言论,可确定的结论是

伏尔泰

我们还是一小群人并在阿登森林中踟蹰流浪时,中国已经治理得像一个家庭,国君是这个家庭的父亲,40多名公卿大夫则被视为兄长。

孟德斯鸠

在中国,立法者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

魁奈

(中国)君主被看做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大家长,正如人民应当孝顺地服从于他们的君王一样,君王反转来也应当像父亲那样热爱他的人民。



A. 伦理治国导致中国的落后
B. 中国具有伦理治国的特征
C. 法治取代伦理是历史进步
D. 中国的政治体制优于西方

21. 详细信息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