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0年高三语文上册无纸试卷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
冯骥才
①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造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就是——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有什么用?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而把它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
②首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③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④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在城市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它总是一边创造,一边销毁,还要不断地改造与扩大,再加上灾难性的变故(包括战争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记忆总是在不断地丧失。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是不自觉的和非理性的;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⑤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应该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一出来,人们对城市的保护就非常自觉了。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当然,这些都是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的。于是,文化保护便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最紧迫和最前卫的课题之一。记忆和遗产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上变得愈来愈重要。其实遗产就为了记忆。
⑥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⑦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这样,城市的保护就决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
⑧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⑨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1】第①段画线句中“推倒重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
【2】有人认为第⑤段段首“但是”一词应该换成“于是”,你认为如何?请说明理由。
【3】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
【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城市的记忆归根结底是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
B.承载城市记忆的不仅有物质的遗产,也有非物质的遗产。
C.群体记忆会使城市记忆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D.在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理性与非理性不能一味随其自然。
【5】第④、⑦两段的画线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6】联系全文,简述保留城市记忆为什么要体现完整性和真实性。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的鸣鹤
①浙东古镇鸣鹤是环湖而建的,大多数的民居都朝着湖面,开门见山又见水。据史料记载,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但是我潜意识里却一直以为鸣鹤的来历还要往前推。要知道鸣鹤那地方本来就是水草风茂之地,杜白两湖依山傍水,或许早年确有鹤栖息,鹤鸣惊人。《诗经》之《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这应该也是鸣鹤的出典了吧!
②老街有两条街,分别为上街、中街,两条街呈平行状,中街从头至尾有多座桥与上街相连。中街的入口就有一桥,临湖,名曰陡塘桥。想知道陡塘桥的风貌,有清人诗为证:“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
③淅沥春雨中的鸣鹤非常宁静,宁静得能听见脚步声在深巷里的回音,我这个急性子的人在这里竟然很自然地放慢了脚步。一直以为宁静是一种品格,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宁静的感染力。走在弄堂里的我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时光隧道,不再浮躁,只是觉得行走在这巷子里心里很宁静,仿佛人生就该如此,不便回头,不可回头。
④没有了喧嚣,曾经有过的繁华已经远去,只留下恬静;曾经商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早已远去,只留下与世无争,那是一种洗尽铅华之后的返璞。它和我之前参观过的古镇不同,它没有周庄浓厚的商业味道和人为雕琢的痕迹。老街里边有许多幽深的弄堂,那些弄堂和街面成九十度角,长长的弄巷幽深幽深,走进去之后,转了个弯又是一眼望不到头。再拐弯又是一条弄堂,这样三转两转就会在弄堂里迷路,不过不要紧,那里的人都淳朴,随口问一声,那老大娘竟然起身领着我转出那深深的弄堂,把我带到想去的地方。
⑤弄堂最宽不过两米,有的仅容一人通过。巷子似乎终年都是潮湿的,高高的马头墙上那斑斑驳驳的苔痕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如果仔细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墙上那些被雨水侵蚀了的墙缝以及墙缝里生长着的小草。那些墙面上的苔痕给鸣鹤平添了许多古朴的印记,我想那些印记承载着太多的风霜雨雪,它们也应该是鸣鹤历史的组成部分吧?漫步在幽深的弄堂里,从一条弄堂转到下一条弄堂,停停走走,这样的行走反而有着更多的意外。不知道眼前这弄堂是不是诗人笔下寂寥的雨巷,他那首优美的诗歌是否在这里找到的呢?如果是的话,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就是刚才替我领路的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吧!
⑥一路上不尽的烟雨缠绵着。淅淅沥沥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柔情。那雨滴恬淡得像一串串轻盈跳跃的音符连缀成梦一般的旋律,落在或跨或卧的桥上,落在缓缓移动的伞上,落在那鱼鳞般的瓦上,落在庭院里那三两棵芭蕉上。老街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有的老房子墙壁已经粉刷过,墙脚却是清一色的条石,那青色的条石顽强地坚守在那里,支撑起了那高耸的马头墙和气派的门楼。据说那老房子原来前面都有廊棚相连,走在长长的廊棚下就免去了日晒雨淋。遗憾的是那长长的廊棚已经有大半消失了,古朴典雅、雕花彩绘的梁檩椽柱却是随处可见,还有那一爿爿门板店铺还招引着往日的繁华与热闹。
⑦不经意中,我一脚踏进那栋房子。那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幽深而苍老,当年生活在楼里的主人已经在历史里漂走了。马头墙高耸,白墙黑瓦、翘角飞檐、雕窗扶栏都记录着主人曾经的辉煌。只是时光不再,久远的往事早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上街的尽头,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刹金仙寺。金仙寺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比鸣鹤建镇还要早,建成之后不久就成了浙东名刹。原来寺里保留着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碑,著名的弘一法师曾来过这里,他的《青凉歌集》与《华严集联三百》就是在这里完稿的。说来很有意思,这样一座千年古刹竟然还是一个革命活动场所,1942年,浙东游击队的司令员何克希在金仙寺成立了“浙东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寺右前方,还立着一块纪念石碑。解放后这里又曾被改建为学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步回复现状。
⑧我走走停停,边想边看,目光所及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株草木都在岁月中赋予了古镇别样的生命。
【1】第⑤段画线句中“诗人”的姓名是___________。
【2】本文行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
【4】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第②段引用清诗展现陡塘桥风貌,增添文章文化色彩。
B.本文现实的描写和丰富的联想、想像结合,表现雨中鸣鹤独有的魅力。
C.第④段将鸣鹤与周庄对比,突出呜鹤没有多少商业气息,较自然古朴的特点。
D.第⑦段写典型的四合院,来表现“主人曾经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E.第⑦段介绍金仙寺建寺早,更体现了古镇鸣鹤的历史文化悠久。
F.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慨叹鸣鹤的今非昔比。
【5】总观全文,概述文末“别样的生命”的内涵。
【6】根据文本信息,对古镇鸣鹤作简要介绍。(80字以内)。
3.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5)_________________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6)_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7)______________,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
(8)余音饶梁,___________。(《列子·汤问》)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中吕)山坡羊 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
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中吕”是这首元曲的______ 。
【2】对作品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横”、“环”二字,用词精确,凸显出历代古都长安景色的静谧和壮丽。
B.“还如旧”意谓山河依旧,险固形势尚存,隐含作者百感交集的怀古之情。
C.“狐兔悲,草木秋”描写了秦汉隋唐时都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的冷落之景。
D.“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两句对仗工整,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3】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赏析本曲画线句和张养浩《潼关怀古》结尾句的不同。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戎昱
昱,荆南人。美风度,能谈。少举进士不上,乃放游名都。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爱湖湘山水,来客。时李昌夔廉察桂林,寓官舍,月夜,闻邻居行吟之音清丽,迟明访之,乃昱也,即延为幕宾,待之甚厚。崔中丞亦在湖南,爱之,有女国色,欲以妻昱,而不喜其姓戎,能改则订议。昱闻之,以诗谢云:“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自谓李大夫恩私至深,无任感激。初事颜平原,尝佐其征南幕,亦累荐之。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历虔州刺史。
至德中,以罪谪为辰州刺吏,后客剑南,寄家陇西数载。宪宗时,边烽累急,大臣议和亲。上曰:“比闻一诗人姓名稍僻者为谁?”宰相对以冷朝阳、包子虚,皆非。帝举其诗,对曰:“戎昱也。”上曰:“尝记其《咏史》云:‘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因笑曰:“魏绛①何其懦也!此人如在,可与武陵桃花源,足称其清咏。”士林荣之。
[注]①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晋悼公时,魏绛主张与戎狄讲和,并举出和戎的五种好处,被晋悼公采纳。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诗谢云 (______) (2)辟为从事(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贫士而轩昂 掩口胡卢而笑
B.有女国色,欲以妻昱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C.闻邻居行吟之音清丽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辟为从事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3】下列加点词与“欲以妻昱”中的“妻”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人草行露宿 B.呈卷,即面署第一 C.而相如廷叱之 D.武夫力而拘诸原 E.名我固当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比闻一诗人姓名稍僻者为谁?
(2)以罪谪为辰州刺史,后客剑南,寄家陇西数载。
【5】文章详写皇上召大臣议和亲一事的主要用意是___________。
【6】简析戎昱的性格特点。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简事
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①之,自致亡败。静而思之,何迷之甚!庄云: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之用有余者,亦须舍之。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以隋珠②而弹千仞之雀,人犹笑之,况背道德、忽性命而从非要,以自促伐者乎?
夫以名位比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庄云:行名失己非士也。若不简择,触事皆为,心劳智昏,修道事阙。
[注)①循: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②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莫若断简事物(______) (2)达生之情者(______)
【2】“隋珠弹雀”是一个成语,在本文中“隋珠”和“雀”分别喻指____和_______。
【3】画线句“何迷之甚”的“迷”所指内容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章两次用到“庄云”进行论证,对此加以评析。
【5】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并阐明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7.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张家界是我国首批5A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美国电影《阿凡达》在国内热映后,影片中悬浮山“哈利路亚山”的原型——张家界“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随即更名为“哈利路亚山”。
此举引起人们网上广泛热议——。
网评1:表示张家界已经走向世界。
网评2:张家界善于“借势”,提升自己。
网评3:张家界能透视人的心理且顺应之。
网评4:这种更名是文化的无知,缺乏文化的自信。
网评5:改的是名字,改不掉的是浮躁、短视、逐利。
这一“更名”事件你怎么看?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不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