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在线做题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 种植水稻
C. 穿着麻布衣服 D. 烧烤食物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
A. 半坡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大汶口遗址 D. 山顶洞人遗址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 )
A. 彩陶 B. 青陶 C. 白陶 D. 黑陶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研究远古人类历史最重要而可靠的证据是( )
A. 远古神话 B. 历史传说
C. 史学著作 D. 考古发掘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8年4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举行。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隆重祭祀黄帝,是因为他( )
A. 在战争中曾经打败炎帝 B. 发明了文字
C. 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D. 编制了乐谱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在下列哪个事件之后出现的?( )
A. 禹传子启 B. 商汤灭夏 C. 盘庚迁殷 D. 武王伐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③处应该是( )

A. 夏朝、西周 B. 夏朝、商朝 C. 商朝、西周 D. 夏朝、东周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
B.
C.
D.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
A. B.
C. D.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尊王攘夷、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从这些成语的历史来源判断该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 诸侯争霸 B. 奴隶制的瓦解 C. 生产力发展 D. 封建制度确立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变革时代,其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 诸侯争霸的加剧 B.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C.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D. 诸侯国不再履行对周王的义务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表现在( )
①王室衰微
②诸侯争霸
③民族融合
④变法改革
⑤百家争鸣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⑤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 奖励生产 B. 加强刑罚 C. 奖励军功 D. 推行县制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我国某旅游胜地的示意图。《华阳国志》对其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由谁主持修建( )

A. 灵渠、大禹 B. 都江堰、李冰
C. 大运河、大禹 D. 永济渠、李冰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 商鞅变法 B. 百家争鸣
C. 佛教传入中国 D. 西学传入中国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内容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
A. 因材施教 B. 为政以德 C. “仁者爱人” D.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习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④历史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是
A.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 修筑万里长城
C.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D. 统一度量衡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中A、B、C、D四处有一处是错误的,请你指出来( )

A. A B. B C. C D. D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象棋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你知道棋盘上“楚河汉界”来源于哪一战争吗?( )
A. 桂陵之战 B. 巨鹿之战 C. 楚汉之争 D. 长平之战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天子的马车找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史料记载的是哪个时期的社会情况?( )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初年 D. 东周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方法表述错误的是( )
A. 文帝、景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 文帝、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C. 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 文帝、景帝重视“严刑峻法”,社会比较安定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诸侯势力强大,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谁的建议( )
A. 李斯 B. 孔子
C. 主父偃 D. 韩非子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享受优质教育是所有读书人的普遍愿望。“太学”是中国某一朝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政府创办传授学术的“太学”始创于
A. 西周
B. 秦朝
C. 汉朝
D. 南朝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
A.
B.
C.
D.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是( )
A. 汉高祖时期 B. 汉文帝时期 C. 汉景帝时期 D. 汉武帝时期
29.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三例“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
(2)结合材料二,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一是    人居住的房子,此房屋样式被称为 ,居住着此样式房屋的原始人类已经掌握种植 的技术。
②图二是    人居住的房子,此房屋样式被称为 ,居住着此样式房屋的原始人类已经掌握种植 的技术。
③造成图一和图二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
C.人文环境 D.自然环境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和图二的房屋结构分别有哪些优点?
30.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所说的君主“独制”指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指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二“寡人”自称什么?其拥有怎样的权力?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首创哪一制度?此制度对我国后世地方行政管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他在地方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汉武帝建立了什么制度?
(5)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1. 综合题 详细信息
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思想学术蓬勃发展,各家各派的思想甚至影响着国家统治者的治国方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围绕)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居五年,秦人富强。 ”
——《史记》
材料三:《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天子的马车找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四:一臣子向汉武帝建议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的言论?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法”指哪一变法?此变法是在谁的支持下实行的?此变法内容受到哪一思想学派的影响?
(3)材料二的新法中的哪一措施改变了当时的土地性质?此变法最终取得哪些成效?
(4)面对材料三所反映的情况,当时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该政策受到哪一学派的影响?取得了怎样的治国效果?
(5)材料四中的“臣”指的是谁?他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