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半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专题训练(2019-2020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身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又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如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等等。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对家乡也没有具体的感知,可是他们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们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息。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上、文化上、精神上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会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和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且感染心灵的人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更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
B.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的“原乡情结”与实在的家乡会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B.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C.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D.“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因在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行理论、数学等领域的优异才能,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钱学森的好友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摘编自《此生睢愿长报国》)
材料二:
钱学森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就秉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至今,交大校园里还在盛传他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他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字体工整秀丽,图形表格规范,等号划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充分体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经常亲自到第一线具体指导,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他指导青年同事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密”。
(摘编自《弘扬钱学森的精神》)
材料三: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因为无法继续参与机密研究,于是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成为指导国内进行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重要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科学家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还关注建筑与城市的研究,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一文,后又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此外,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还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用他在航天实践中提炼出的科学方法来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摘编自《钱学森的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学森能够成为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他在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所表现的优异才能有关。
B.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国后参与的许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航天事业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C.钱学森坚信我国航天事业能超越外国人,也因此在航天事业上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
D.钱学森在科研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哪怕一个小数点也不能失误,对青年他也有同样的要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学森作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备受全国人民敬仰的科学家,他的逝世少有地受到整个社会深切关注。
B.钱学森创建“工程控制论”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困境及时调整心态、转换视角,就可能会有新发现。
C.“工程控制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钱学森挣脱专业束缚,启发他研究解读其他科学领域问题大有帮助。
D.钱学森克服困难回到祖国,将热血献给当时贫弱的祖国。这启示我们: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3】钱学森被看作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波
鲁迅
七斤嫂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因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啊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糊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价汉的小寡妇!”
噗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果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确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地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打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常说“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
一九二零年十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不只是显示她的不满情绪,而且表现了她陈旧腐朽的观念,从中也可看出农民的狭隘性。
B.七斤的“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在小说中几次写到,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同时也是人物身份的象征。
C.七斤因为撑船进城被人剪去了辫子而垂头丧气,对七斤嫂的责骂隐忍、无可奈何,小说刻画了七斤麻木、愚昧、落后的形象。
D.小说“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时代的变革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景象,写出赵七爷“辫子”对村中人的影响。
【2】七斤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武帝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会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张胜许之。其一人夜亡,告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皮常,欲因此时降武。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武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来归明年,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宣帝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甚优宠之。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素与桀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B.武素与桀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C.武素与桀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D.武素与桀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20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
B.“斥候”,古代的侦察兵,据传起源于汉代。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重要的兵种。
C.“节”,文中指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之为凭证。
D.“望”,我国古代每月第一天叫“望”。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面对卫律的逼降,他义正词严。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复举剑拟之”。
B.苏武出使匈奴,表现出不屈的民族气节。苏武到匈奴后,因突发变故,被扣幽禁,他两次自杀,只为捍卫国家尊严。
C.苏武为了完成使命,历经磨难而不屈。单于想让苏武投降,就把他关在一个大地窖中,苏武不屈服,用绝食来反抗。
D.苏武节操显著,他晚年得到优厚对待。他历经磨难,终于回到了汉朝;汉昭帝死后,汉宣帝让他做了右曹典属国,优待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③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侍还”三字,领起下文。
B.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C.“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D.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自己白发日多,无奈感伤“__________”,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故而吟叹“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既交代了季节特征,也写出了送别的环境,蕴含着离别之意。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当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希望能够“_________”,但结果却是“__________________”。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于是黛玉要把“敏”字读成密,写“敏”字时要缺笔,这是避家讳。古人不但要避帝王的名讳,也要避父母祖上的讳,不避就是不敬。西洋人虽然没有“避讳”一说,但是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在中国则父子不能同名,甚至父子的名字不可以有一字相同,否则会被人误会为兄弟(似乎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例外,当时很多人以“之”字为名,父子同名“X之”的不少,如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就是如此)。( )。而在中国,这样做却是一种侮辱。但有意思的是,为表示敬意而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的习惯在中国古代也有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西洋人虽然没有”避讳”一说,但是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B.西洋人不但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C.西洋人不但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
D.不但西洋人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2】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B.粗心的小明雨天让同学捎了张便条给妈妈:我没带命(伞),请帮我把命(伞)送来。
C.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
D.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区。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除了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外,西方为表示亲密关系和敬意,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
B.西方为表示亲密关系和敬意,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除了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外
C.西方除了祖孙同名、父子同名外,为表示亲密关系和敬意,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
D.除了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外,西方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这是关系亲密和尊敬的表示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①__________,如唐朝诗歌多数是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②__________,这是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苏轼的诗歌雄浑豪迈,易安的诗歌清新婉约。诗歌之于读者,语言风格无疑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有时它会牵引你走进一个让你神往的时代,③__________。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认为“中华民族是唯一具有最顽强生命力的民族”的表现。请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从一万年的历史长河看,具有最顽强生命力的民族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如果将世界民族以国家形式竞争的起跑线定在六千年前,那么,迄今为止,惟有以汉族为轴心的中华民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面部线条柔和、写方块字、讲单音节的族类,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国家,顽强地坚持在原有的土地上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完整地保留并不断发展了自己的原生文明! 在六千年的漫长马拉松中,没有一个民族坚持到今天。虽然,后来中途插队的某些民族超过了我们。我们也曾被无情的踩踏和蹂躏,但是我们民族的强势元气并没有被根本性地肢解伤害。我们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复原,一次次爬起来!
(节选自孙皓晖《大秦帝国》)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月3日,习.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为下一步战疫“划重点”。会议指出疫情的防控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认识和应对,疫情越是严峻复杂,越需要冷静的头脑、理性的思考,多看权威媒体的报道,多听医疗机构的建议,让理性声音战胜恐慌情绪。
②随着武汉疫情的蔓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盐水漱口防病毒”“童子尿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尽管专家已经明确表示暂时并无特效药,但不少人仍然对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偏方吹捧盲从。
③李兰娟院士领导的杭州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出了3株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我国离拥有疫苗又近了一步。但制备疫苗要有个过程,从制备到检测、鉴定和验证,至少需要三个月。
新冠肺炎按情给这个春节蒙上了一层阴霾。针对疫情肆虐,某班级在网上进行了一场辩论。甲方观点是战胜疫情更需要爱心与奉献,假如你是乙方,请根据上述材料提炼 点,并为你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观点,自拟标题;陈述观点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