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下半期网络教学检测语文题带答案和解析(重庆市重点中学21校联谊)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这意味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人类整体利益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不能眼里只有自我的特殊利益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以自身特殊利益来损害人类共同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权国家私利膨胀,常常以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或理由指手画脚,任性妄为,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这实 际上也是把狭隘的自我利益至上化、绝对化的强权主义的做法。
(摘编自邱耕田《哲学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和主观、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先有客观现实后有主观认识,先有实践后有意识。
B.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C.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和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两方面的内容。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这里的利益指人类整体利益而不是某国的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指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从实践和意识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B. 文章从人类实践活动全球化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顺序逐层分析,论证过程严谨。
D.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构建,正是对共同利益生成和发展的一种确认和反映。
B. 要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世界各国有必要从维护自身利益慢慢过渡到维护共同利益。
C. 人类的共同利益由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形成,因此我们要确保不同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D. 某些西方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临近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公众的心。
截至1月20日18时,境内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确诊病例217例。习.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公众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疫情发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加强。当下正值春运期间,外出探亲旅游人员增加,每个感染者都是传播疾病的源头,须实现精准防控,避免让病毒随着流动的人群向各地扩散。国家卫健委已向全国医疗机构下发新型冠状病毒诊疗防控指南,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一系列措施,就是要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让疫情防控落到实处。
(摘自《尽快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人民日报2020年1月20日)
材料二:
“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市连夜发出公告,传递明确信号:武汉正在采取更细致、更深入、更扎实的防控举措,全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只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相信很快就可以解决物资短缺等难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把长期培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制度优越性充分释放出来。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危机面前尤其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大家增强必胜的信心,打赢这场硬仗!
(摘自《越是艰难险阻,愈益众志成城》,人民网2020年1月23日)
材料三:
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中国人民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中国快速形成一体联动、联防联控的局面,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和充沛能力。国际舆论纷纷指出,中国采取了“公共卫生史上最具勇气、最为重大的举措”,这种“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令人肃然起敬”,“只有中国才能够实现如此高效有力的应对”。国际观察人士看到,团结奋斗的中国气势,坚不可摧的中国意志,迎难而上的中国奇迹,正是中国制度优势所带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摘自《生命至上,大国担当》,人民日报2020年2月1日)
材料四:
从2月初开始,全国数亿人第一次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许多企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协作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办公协作在线化和数字化普及推进,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管理触达率和效率,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企业当前管理模式,包括层层递进管理汇报方式与在线化协作模式之间存在的巨大沟壑。为适应全流程在线化,企业将不得不对组织本身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使其与数字化协作方式相匹配。而此前,企业能想到的数字化往往只是在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搭建数字化的配套设施。
新数字化场景将孕育并完善供应链神经网络。疫情信息不断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大量的线下资源,包括生产力、运力都被集中投入到与疫情的对抗中,导致线下履约难度倍增。在此背景下,由数字化带来的新场景不断涌现。数字化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本质上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新场景构建,比如说直播对商业的渗透;二是对现有场景的改造,比如在疫情期间广泛开展的智能问诊、智能外呼、视频庭审等新技术的应用。虽然这些场景存在多年,但是数字化让它们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灵活,能够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更优体验或更高效率。数字化创建或改造的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数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换言之,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仅是“物流”,它将向前伸入到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准确预测需求、提升各环节确定性,让供应链形成各节点近乎实时互相感知的一张神经网络。如何融入这张网,是疫情过后每一家企业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摘自《防疫抗疫,数字化还能做什么》,光明日报2020年2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组织本身结构和管理方式→数字化协作方式→适应全流程在线化
B.疫情信息引人注意→线下资源紧张→线下履约难度大
C.现有场景改造→视频庭审→体验更优、效率更高
D.终端需求方→全新数字化供应链网络→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殊时期工作内容要更具体细致,卫健委指示医院接诊发热病人时,须询问2周内是否有武汉旅游史。
B.目前,武汉城市公交、地铁、轮渡等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市民不得离开武汉。
C.只有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才有可能尽快解决物资、人员短缺等问题。
D.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出极大作用,相关经验值得学习。
【3】请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习.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所提到的“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自信心来自哪些方面。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深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那是在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第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地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选自刘白羽《红玛瑙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日出的喜爱,统领全文。
B.文章写落日的妙处,是想要通过对比,突出日出的美好。
C.文章引用海涅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描写,是为了突出日出的美丽,也流露了作者此前一直没有机会看日出的遗憾。
D.作者在印度和黄山两次看日出,是为后文在飞机上看到日出作铺垫,突出表现作者的喜悦激动心情,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2】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在飞机上看日出的。
【3】你如何理解题目中“日出”的含义。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C.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羞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可怪也欤
B.于其身也。 学于余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侣鱼虾而友糜鹿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自身反而不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讽刺。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5)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学习”的重要性,即整日思考都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效果好。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近期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干系。
B.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标志,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品位。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因为引力波在广袤的宇宙中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地球时强度已大大减弱。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的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10.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表达的主要意思,不超过 50 字。
新华社北京 3 月 5 日电(记者彭茜)“我们正在一边飞行一边造飞机。”在日前召开的一场新冠病毒疫苗研讨会上,美国梅奥诊所疫苗研究部主任、《疫苗》周刊主编格雷戈里·波伦如此形容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急迫性与高风险。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扩散,人们对有效疫苗更加翘首以盼。然而,不管需求多么迫切,出于安全考虑,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还是“不得不慢”,不能跨越疫苗设计与生产的科学流程。研发疫苗首先要对病毒本身足够了解,才能“有的放矢”。除了对病毒的了解有待加强,提高疫苗制备技术也颇具挑战。此外,疫苗研发出来后,能否规模化生产、保存和运输便利性等多种因素,也都直接影响人们最终接种上疫苗的“时间表”。
11.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