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20-2021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在线练习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从哪里来?人类的起源,是人们关心的永恒话题。现代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
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比如,老子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孔子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仁爱态度,表明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吕氏春秋》批判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行为,认为是短视之举;等等。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保护自然的国家管理制度,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从而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源远流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强调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毁坏森林的现象,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些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善待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馈赠,反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获得生存所需;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广泛利用自然,主要靠农耕畜牧稳定地获取自然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科技大规模改造自然,一度存在征服自然的理念,凌驾于自然之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后来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开始修复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新阶段。
今天,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必须携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保护自然环境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几百年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气候变化、酸雨蔓延、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世界各国只有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摘编自《生态兴则文明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才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断。
B.人类只要尊重自然规律,就能在同自然的互动中更好地生产、生活和发展。
C.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任何企图改造自然的活动都必将以失败告终。
D.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各国携手才能有效解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对人类起源的认知中引出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的观点。
B.第二段论证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作用,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从人类起源说到当今这个时代,主要沿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展开论述。
D.最后一段立足文明发展,对于今天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行了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是从自然中进化而来的,人类离不开自然,唯有尊重自然,才能获得发展。
B.中国很早就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也因此获益。
C.工业文明给人类的带来了无尽的生态灾难,因此,人类应该尽早放弃工业文明。
D.当今世界,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全球生态文明之路才可能行稳致远。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1日凌晨,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的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江特大桥,全长2.156公里,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该桥主跨长300米,主跨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米,是昌赣高铁全线3座跨赣江的特大桥之一,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该桥梁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即首次将索塔钢锚箱结构、锚拉板、箱形钢—混组合梁、新型钢—混结合段构造连接技术应用于国内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
为满足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通行要求,赣江特大桥在设计和施工中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创新,全面采用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建造相关技术,首次提出并推行桥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成为了现代智能铁路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摘编自《中国桥又有新突破,“千里赣江第一桥”成功“牵手”!》《中国铁建》2018年9月1日)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梁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塞尔维亚领导人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差距是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金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上的竞标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湖北日报》2016年1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赣江特大桥在建造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凝聚了中国桥梁建设的诸多新成果。
B.首次推行桥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中国桥梁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C.从规模和技术水平看,有业内人认为桥梁建筑可以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又一张名片。
D.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建成通车,武汉建桥企业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打出了中国名片。
【2】“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下列不属于中国桥梁产业存在的国际差距的一项是( )
A.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设计理论研究、耐久性研究等。
B.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中外文化价值观。
C.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
D.技术自信,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尤其是金融能力。
【3】请对材料一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情
郑荣来
姐姐从家乡来,带来了客家乡音,也带来了村中乡情。
那天,她儿子儿媳去游长城,她说她去过不去了,留在家里与我闲聊。
她最先想起父亲,说如果活到现在,该是一百一十多岁了。她说日本鬼子炸广州,我们逃到番禺。那时生活最苦,没有粮食。驻扎在一家糖厂的鬼子,常常别有用心地把一些剩饭放在门口,让没饭吃的当地人去拿要。有个邻居去要了,还鼓动我们也去。父亲冲我们说,“别去啊,鬼子的饭不能要!乞食三日过,有官唔(不)想做!”此话像是劝世箴言,我不知它是不是父亲的发明。但我佩服姐姐,这话记得这样清楚。她说她永远不会忘记,她还常把这话讲给后辈听。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为人在世,什么事都要自己做,不要依赖别人。
当时母亲有病,没钱也没药,最后病死,才二十八岁。记得那时,料理完丧事,正逢收割季节,父亲就带着我们姐弟,到农村去拾稻穗。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找粮食,把稻穗晒干后舂成米,以此度饥荒。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自力更生。父亲不善表达,但简言善行,却让我们看出,他做人有骨气。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回到故乡梅州大埔。几年后,姐姐结婚生子,后来姐姐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经历坎坷。但她很坚强。回首往事,她只是叹了口气,“那些年真辛苦啊!”
从她断断续续的叙谈中,我听到了我们村里的许多情况,也听出了一个普通小村的坚强。小村历经贫困,又几经改变,顽强地生存着,发展着。
故乡名叫葵江口,是一个小村。我们都很怀念小村的文化。村里有个“老屋”(即祠堂),每逢除夕、元宵和七月十五“洗泥节”,每家都端来一盘供品——一只肥鸡、一块猪肉、几个水果和一壶糯米酒,一起祭拜祖宗。祭祖的习俗,代代相传,直至老屋老旧,毁于洪水。
老屋不存,祖宗不忘。姐姐记得,十多年前,有两位堂兄,一位八十六岁,侨居越南西贡,另一位七十六岁,侨居美国,几乎每年都回家乡一次,他们的目的,就是扫墓祭祖。他们现在虽已作古,但对祖宗的虔诚之心,仍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
村小人少,但民风古朴,敬祖也亲邻。往年,村里人宰猪,必把猪肠猪血炒咸菜,每家送一碗,让全村人共享。结婚生子,必做红糖汤圆,用木桶装着,挨家分送,以表喜庆。“过番人”回家乡,也必带“番糖”,分送各家。
那年,堂兄堂嫂从美国一回到家,就把全村二十多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请到家里来相聚,并送给每人一个红包。不分远近亲疏,不问姓郑姓黄,同村即亲,一视同仁。我们忆及此事,仍感很温馨。
小村不曾有过轰轰烈烈,却有过历史的点滴印痕。我们曾经拿着用硬纸壳制作的喇叭筒,进行客家山歌赛,宣传“土改”,唱到嗓子哑;也曾搞过锣鼓比赛和放鞭炮比赛,欢庆“土改”胜利;我们几个年轻人,还曾在这里苦练过舞狮功夫,到各家以至外村去参拜和表演;公社化时,老屋曾是公共食堂,乡亲曾经放开肚皮,吃过不要钱的钵子饭。
历史,从这里走过,村里人,经历过它的每段生活,深知其中的甘苦。
“现在家家都盖了新房,本事大的还到镇上买房。你小时的朋友阿暖胡,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全在镇上买了房。原来被认为最困难的阿河,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镇上买了房。”
“一条水泥公路开到山里。有几个后生,先是开圩船、驾快艇,带来许多乘客,小村还是很热闹。公路开通后,阿塔哥的几个儿子,又先后改开拖拉机和汽车,载客运货,还组织汽车运输公司。还有几个年轻人,跑到外地发展。”
“现在村里人喜欢行善,捐钱做公益。”姐姐说,最近村里要建桥,她也捐了五百块钱,是为子孙积德,希望他们日后好运。
姐姐的闲聊,远情近况,零零碎碎,时断时续,喝两口茶又说,无章无序,有一搭无一搭。姐姐来京十天,其中五六个下午,都在我家与我闲聊。我脑子里,几乎装满了乡情,常让我惦记而又渐感陌生的小村,如今忽然又熟悉起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家乡来的姐姐的角度,叙写家乡往事和变迁,给人真实感,也便于作为听者的“我”抒发情感。
B.文章写姐姐一生历经坎坷,却很坚强,实际上也是在写父亲,表现父辈精神的传承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C.文章写祭祖的习俗,既介绍家乡祭拜的风俗,又特别叙述侨居国外的堂兄回乡祭祖的往事,点面结合。
D.“常让我惦记而又渐感陌生的小村”,小村“渐感陌生”是因为“我”久未回乡,对故乡感情渐渐疏远。
【2】围绕“乡情”,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3】文章首尾都写到“我”和姐姐的闲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函封:用匣子封装。
B.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图:打开地图。
C.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示被动。
D.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达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善于计谋,赢得秦王信任。他到秦国后,先收买秦王的宠臣,经过宠臣推荐,获得了拜见秦王的机会。
B.荆轲勇敢过人,临危从容镇定。拜见秦王,秦武阳惊恐变色,危急关头,他谈笑自若,从容镇定应对。
C.荆轲舍生忘死,追逐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秦王被秦王惊觉,在朝堂上追杀秦王,并与秦王徒手搏斗。
D.荆轲欲成大功,最后功败垂成。他希望能够生擒秦王以逼迫秦王订立盟约来回报太子丹,最终失败被杀。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②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①真珠:即珍珠,这里指珍珠帘。真珠,一作“珠帘”。②青鸟:信使的代称。古代神话说,西王母出访汉武帝,命青鸟先期飞降承华殿,以通报信息。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卷起珠帘、挂上玉钩,用客观平直的叙述开篇,富有特色。
B.“锁重楼”三字用语精练,写春恨深重,被锁于重楼之中而不得宣泄。
C.落花飘零,被风吹得四处飞扬,没有归宿,寄寓着身世飘零的感慨。
D.词的结尾,楚天日暮,江水接天,春恨随着江水流荡,消解于无形。
【2】这首词与戴望舒的《雨巷》都描写了“丁香”这一形象,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
(3)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箴言 斑澜 睡眼惺忪 振振有词
B.作揖 酝酿 涕泗交流 步履稳健
C.修葺 撰写 绿草如荫 义奋填膺
D.莅临 寥廓 桀傲锋利 言简意赅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绝不像唯心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是源出于精神、源出于观念,而是源出于物质、源出于世界及运动本身。两人的出发点是:一切自然现象不仅是以物质原因作为基础,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也是物质力量及其发展。他们论证了: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不是固定和毫不变动的,而是处于永恒发展和变化之中;这些发展不是千篇一律、 的,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从正面走向反面;事物和现象本身所 的内部矛盾和由这些矛盾引起的对立斗争,推动一切向前发展。( );它和一切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是 的。辩证唯物主义以革命的活动代替消极的静观。早在1945年春,马克思就曾把他的哲学中这种革命化的新特点用这样一句话简明而又确切的话表达出来了:“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声言 始终如一 蕴含 水火不容
B.申言 始终如一 包含 格格不入
C.声言 始终不渝 包含 水火不容
D.申言 始终不渝 蕴含 格格不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物质原因不仅是作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物质力量及其发展而且也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
B.一切自然现象不仅是以物质原因作为基础,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以物质力量及其发展作为基础。
C.不仅物质原因是作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而且物质力量及其发展也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
D.不仅一切自然现象是以物质原因作为基础,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以物质力量及其发展作为基础。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创造性的、革命的
B.创造性的、革命的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来说
C.从本质上来说,创造性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从对其创造性的、革命的本质来说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蔬菜和水果在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①___。比如大多数蔬菜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的含量都要优于水果,所以水果②___,但不能代替蔬菜。水果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等含量比蔬菜丰富,并且水果中的芳香物质、香豆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是蔬菜所无可比拟的,而它们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并且大多数水果是可以直接吃的,一般不需要加热,所以它的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响,营养素损失也少,因此,③___。
10.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4分)

11.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冬日的阳光使人温暖。
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眼神、助人的手……都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阳光,不知什么时候就温暖我们。这样的“阳光”需要寻找,需要发现,更需要珍惜。
请以“寻找阳光”为题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②注意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写作方法;③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