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至2018年高一1月月考化学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河北省高阳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H4的摩尔质量为16g mol-1
B.从1L 2mol/L的H2SO4溶液中取出5mL,则所取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为4mol/L
C.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一定含有CO32-
D.可用焰色反应可区分KCl和NaCl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欲除去CuSO4·5H2O中的沙子,必要的实验操作为(  )
A. 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 B. 加热 溶解 过滤
C. 溶解 过滤 蒸馏 D. 溶解 过滤 分液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
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
D.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0.5 L 1 mol/L FeCl3溶液与0.2 L 1 mol/L KCl溶液中的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 5:2 B. 3:1 C. 15:2 D. 5:2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实验室需用480 mL 0.1 mol•L -1 的硫酸铜溶液,下列配制方法正确的是( )
A. 称取12.5 g CuSO 4 •5H 2 O,灼烧去结晶水后,再配成500 mL溶液
B. 称取12 g胆矾配成480 mL溶液
C. 称取12.5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
D. 称取8 g CuSO 4 溶于500 mL水中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200mLFe2(SO4)3溶液中含有0.1molFe3+,该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0.75mol/L B. 0.5mol/L C. 1mol/L D. 0.25mol/L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实验目的可以实现或操作正确的是 (  )
A. 用托盘天平称取3.23g NaCl固体
B. 用10mL量筒量取7.50mL稀盐酸
C. 分液以后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D. 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某市售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数据.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3 mol/L B. 8.4 mol/L C. 11.8 mol/L D. 0.5 mol/L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含有0.1 NA个水分子
②常温常压下,32g SO2 含有的分子数约为3.01×1023
③2 mol NaOH的摩尔质量为80g/mol
④H2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⑤标况下,22.4L由N2和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有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⑥2mol/L的CaCl2溶液中Cl-的数目为4NA
⑦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
⑧11.2 L氯气中含有 NA个氯原子
A.①③④⑥⑧ B.①④⑤⑥⑧ C.①②④⑥⑧ D.②③④⑤⑦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CO32-、OH-3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①滴加Mg(NO3)2溶液;②过滤;③滴加AgNO3溶液;④滴加Ba(NO3)2溶液
A. ①②④②③ B. ④②①②③ C. ①②③②④ D. ④②③②①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30 mL 1 mol/L NaCl溶液和40 mL 0.5 mol/L CaCl2溶液混合之后(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混合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 0.5 mol/L B. 0.6 mol/L C. 1 mol/L D. 2 mol/L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果ag 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为b,则c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 )
A. B. C. D.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等,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B.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C.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小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Se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下列有关Se和Se的说法正确的是
A. Se 和Se含有的电子数分别为78和80
B. Se和Se互为同位素
C. Se和Se 分别含有44和46个质子
D. Se和Se都含有34个中子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种试剂就能鉴别出NH4Cl、Na2SO4、(NH4)2CO3三种溶液,应选用
A. BaCl2 B. HCl C. NaOH D. Ba(OH)2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表格中各项分类都正确的一组是

类别
选项

纯净物

混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生理盐水

明矾

液态KNO3

蔗糖

B

CaO

海水

乙醇

C

胆矾

铝合金

AgCl

CO2

D

氢氧化钠

空气

Na2SO4溶液

食醋



A. A、 B. B C. C D. D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标准状况下,m g气体A与n g气体B的分子数目一样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任意条件下,若两种分子保持原组成,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m∶n
B. 25 ℃、1.25×105 Pa时,两气体的密度之比为n∶m
C. 同质量的A、B在非标准状况下,其分子数之比为n∶m
D. 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气体A与B的质量之比为m∶n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将标准状况下a L HCl气体溶于1000 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使等体积的AlCl3、CaCl2、NaCl中的Cl-完全转化为AgCl沉淀,所用0.1mol/L AgNO3溶液的体积相同,则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
A. 1∶2∶3 B. 1∶1∶1
C. 2∶3∶6 D. 6∶3∶2
20. 实验题 详细信息
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等物质组成,为鉴定成分,做了如下实验:
(1)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澄清溶液;
(2)向此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3)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稀HNO3,沉淀溶解。
此推断:混合物中肯定有_____________,肯定没有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若想进一步确定可能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可在(1)溶液中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的方法来检验。
21. 实验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选择装置________(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下同);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选择装置________。
(2)从油水混合物中分离出植物油,选择装置________,该分离方法的名称为________。
(3)装置A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进水的方向是从________(填“上”或“下”)口进水。装置B在分液时上层液体从________(填仪器名称)的________(填“上”或“下”)口流出。
(4)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实验室中取少量海水,进行如下流程的实验:
―→
粗盐中含Ca2+、Mg2+、Fe3+、等杂质,需要提纯后才能综合利用。粗盐提纯的步骤有:
①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 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③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④调节溶液的pH等于7 ⑤溶解 ⑥过滤 ⑦蒸发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⑤②③①⑥④⑦ b.⑤①②③⑥④⑦
c.⑤②①③④⑥⑦ d.⑤③②①⑥④⑦
22. 实验题 详细信息
实验室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0.2mol/L的H2SO4溶液450mL.
(1)需要使用的主要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操作步骤可分解为以下几步:
A.用量筒量取______mL浓硫酸,缓缓注入装有约50mL蒸馏水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搅拌。
B.用适量蒸馏水分三次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每次的洗液都移入容量瓶里。
C.将稀释后的硫酸小心地用玻璃棒引流容量瓶里。
D.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E.将蒸馏水直接加入容量瓶,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
F.盖紧瓶塞,反复颠倒振荡,摇匀溶液。
G.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里逐滴加入蒸馏水,到液面最低点恰好与刻线相切。
请据此填写:
①完成上述步骤中的空白处。
②补充完成正确的操作顺序(用字母填写):______
( D )→( A )→( )→( )→( )→( )→( F )。
③将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后移入容量瓶时,必须_________________方可移液.
(3)试分析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①量取浓硫酸时眼睛俯视刻度线,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会________;(填: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
②定容时,眼睛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会___________;
③定容后,加盖倒转摇匀后,发现溶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所配溶液浓度会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