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 B.组织液 C.体液 D.细胞内液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 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 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A. Na+、Cl- B. K+、Cl-
C. Fe2+、Cl- D. Ca2+、Cl-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则尿量减少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酷暑季节,室外工作人员应多喝(  )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A. 冷觉感受器兴奋
B. 温觉感受器抑制
C.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B.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C.饮用西瓜汁 D.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 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 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15 mg/L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
A. 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
B. 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C.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
D. 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A. B.
C. D.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 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一个人突然遇到非常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的含量会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一激素调节 D.激素调节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完成呼吸、排尿、语言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切除狗的甲状腺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和代谢活动将( )
A.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减弱
B.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加强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
D.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加强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受细菌感染,受损的主要是( )
A. 细胞免疫
B. 体液免疫
C. 非特异性免疫
D. 特异性免疫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
C. 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
D. 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 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 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 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 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 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 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 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捂秋冻”的意思是(  )
A. 秋冻身体健康 B. 捂是要适应冷的环境
C. 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 D. 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冻能力
24.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体的化学成分为_____。当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其特点是_____,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
2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2)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______。

26.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神经垂体没有激素分泌能力,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 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属于腺垂体的是___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___,已知物质a是蛋白质类激素,若给动物饲喂含有物质a的食物,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物质c的量将___________。
(2)物质c对下丘脑和甲的活动起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调节。
(3)当人体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将升高,导致物质d的分泌量___________,在该过程中,感受器、神经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___。
(4)A点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该点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电流表将发生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
27.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植物自然结实率低,主要原因是花粉粒萌发后多数花粉管不能伸长。为探究生长素对该植物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外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生长素浓度(mg/L)

0

1.0

2.0

3.0

4.0

5.0

6.0

7.0

花粉管平均长度(mm)

0.5

3.6

5.5

6.4

5.2

3.1

0.4

0.2

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设置生长素浓度为0mg/L这一组实验的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实验结果分析,生长素浓度与花粉管平均长度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生长素具有_________。

2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并编号。接通白炽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答题时请直接填编号)
(1)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向光弯曲生长的是装置______;保持直立生长的是装置______。
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
(2)根据____________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的尖端存在与否有关。
(3)根据__________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是尖端。
(4)根据5和6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