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网上考试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
A.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B.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
C.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代冕服、弃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礼乐制度逐渐崩溃
C.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D.等级制度走向消亡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礼记·王制》载:“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汉代晁错认为“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两者都认识到统治者应该
A.劝课农桑 B.重视国家粮食储备
C.轻徭薄赋 D.防备水旱自然灾害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官渡之战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持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本纪》“(曹操)公兵不满万, 伤者十二三”的记载。长期以来,许多历史教材也往往表述为“袁绍兵多粮足,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则粮少兵寡,可用来作战的,大约只有一两万人”。但近年来,学术界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官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拉锯战,曹操军队也在十万左右,并非是曹操以弱胜强。这说明
A.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B.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事实的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0.4%,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B. 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
C. 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
D. 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度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
A.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B.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C.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 D.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以前,训诫类史书已有散见,但未成体例;明代仅光洪武年间就有《昭鉴录》、《外戚事鉴》、《忠义录》、《醒贪简要录》、《女戒》等数十种,这些数量众多的训诫类史书除各级臣民外,主要训诫对象包括两类人:宗室和权臣外戚。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宗室和外戚势力强大 B.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
C.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之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稍首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
A.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 B.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
C.借此强调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D.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C. 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D.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B.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3一1892年,轮船招商局与英国两家轮船公司四次签订航线营业份额合同,轮船招商局在长江航线份额为38%—55%,北洋航线为37%—60%,上海至宁波、上海至福州航线为50%—55%。这
A.表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 B.说明了中外新技术合作的加深
C.反映了清政府自强求富的探索 D.适应了清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以后,当地手工缫丝者的生计受到影响。为此,陈启源决定把大缫丝机改制成小式缫丝机,“每人一具,携归家自经,缫出之丝无论多寡,市上均有店收之,其利更薄”。由此可见,陈启源
A.利用机器大生产追求利润 B.立足国情扶持小农经济
C.通过与外商争利实现救国 D.运用技术革新改善民生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十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人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19世纪末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盲目排外心理推动
C.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D.白话文运动的开展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右。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 B.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 D.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根据研究成果绘制了《日本分配使用清政府支付的甲午中日战争赔款简表》(如图所示)。据此可推知,日本这一做法

A.使清政府丧失了财政的主导权 B.颠覆了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
C.为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埋下伏笔 D.意味若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以西方文化和文明为依据,对中国社会进行批评,试图引进西方道德;而到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说西方文化和科技造成人们信奉“金钱至上”和帝国主义兴起。促使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看法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B.其对社会变革方式有新认识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问题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B.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
C.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 D.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改编)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华强火柴厂出品的“7·7”火花(火柴盒贴画)。其主图为当时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各省行政区域,数字“7·7”被醒目地设计在地图中心。据此可知,当时

A.新的营销方式开始得到普遍采用 B.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
C.全民族抗战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 D.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已消除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2年和1949年相比,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1%,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3.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6.4%上升到35.5%。这些成就的取得
A.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2年1月至2月,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指出了几年来工作的缺点情错误,总结了16条基本经验。同时又强调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面红旗”不能动。这次会议
A.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B.根源于中苏之间关系的恶化
C.有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1984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漫画。该作品

A.融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创作风格 B.描绘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
C.宣扬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富裕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D.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罗马共和国的相当长时期里,裁判官或执政官在就职时,通常会发布阐明自己施政方针的通告以及指导和审理案件时公诸于众的原则,即所谓的裁判官告示。其中,外事裁判官告示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起了裁判官法制度。由此可知
A.习惯法对罗马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B.平民斗争推动公民法日益完善
C.裁判官告示是万民法的重要渊源 D.罗马法的核心是裁判官法制度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奴隶贸易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这说明奴隶贸易
A.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 B.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C.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4世纪中期,黑死病传遍欧洲,给整个欧洲以毁灭性打击。人们通过无数的宗教活动,希望能以忏悔和祈祷来避免瘟疫的继续蔓延,但都无济于事。无路可走的人们开始酗酒玩乐,日夜狂欢,用纵情玩乐忘记身边的痛苦。材料所述现象
A.使罗马教会丧失对欧洲的控制 B.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C.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D.直接导致欧洲宗教运动的兴起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于每一个州都是一个单独的整体,独立前,北美移民们认为自己既是英王的臣民,又是某个殖民她的公民。独立后,他们基本的、持续的忠诚还是倾注于自己的殖民地,即现在的某个州。这说明当时北美移民
A.国家概念模糊 B.缺乏民族观念
C.没有建立政权 D.抵制邦联体制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现代英国宪政体制中,理论上议会下院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详细审议一切立法,但事实上它却不能违背内阁意愿修改立法。在这方面,它完全不能与美国国会的权力和独立性相媲美。材料说明英国
A.立法权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行政权 B.国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者
C.下院制约了上院行使某些权力 D.首相是国家大权的掌握者
3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全球通史》记载,英国1720-1721年间颁布《印花布法案》,禁止从印度、波斯、中国进口印花棉布,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议会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要使用羊毛裹尸布。据此可知
A.法案限制了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B.羊毛制品的质量有所降低
C.市场需求将推动技术革新到来 D.法案体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3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德国,“不管人民好恶与否,表述怎样,以服从为特点的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普鲁士国家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要求“臣民必须绝对服从这位‘受命于天’的‘公仆’的摆布”。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未能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B.宪政思想决定体制构建
C.强调君权来源的神秘性 D.注重对政治权威的维护
3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间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3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沙俄、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B.新经济政策时期呈现上升趋势,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仍未达到一战前水平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所以粮食作物产量有所上升
D.重点发展重工业造成粮食作物耕作面积有所下降、粮食作物产量增幅不大
3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于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社会纪实文学。小说梗概如下:
1933年,从监狱假释回家的乔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西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噬了的家乡。乔德一家变卖了所有的东西,换来一辆破旧卡车,一家人邀上凯西背井离乡,抱着美好的幻想横越黄沙滚滚的沙漠,到加州寻找出路。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当到达目的地时,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因为工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权益保障。种植园主们串通一气,不断压低工资,压榨农场工人,他们宁肯让成熟的梨子、葡萄烂掉也不给饥饿的穷人吃。于是,人们开始觉醒,自发组织工会进行反抗。尽管斗争失败了,但“愤怒的葡萄在人们心灵里长得饱满起来”。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0. 详细信息
如表是英国主要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1774—1894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单位:100万英镑

别年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利成品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774

4.1

0.7

2.2

8.5

1784

9.6

0.9

2.1

10.7

1794

15.4

0.8

2.5

19.0

1804

27.4

1.1

1.7

33.8

1814

36.4

1.5

0.7

38

1824

35.5

1.0

0.9

32.6

1834

47.7

2.5

1.9

42.1

1844

51.0

5.2

3.5

51.4

1854

89.4

6.6

11.6

85.3

1864

165.3

10.4

25.3

142.7

1874

173.4

23.7

47.1

205.3

1884

169.0

24.6

59.6

196.6

1894

156.4

30.6

75.3

173.5

——据(英)B.R.米切尔《英国历史统计资料》等
(1)根据材料,概括1774—1864年英国主要进出口品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呈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与1774—1864年英国主要进出口品的发展趋势相比,1874—1894年有何变化?简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4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乾隆帝在其《救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曾还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美国取得独立,资本主义新工业开始发展,但大量英国产品的输入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1789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8.5%,此后到1808年,关税税率不断提高。1861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年的18.8%提高到1862年的36.2%。1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率提高到1865年的47.6%和1866年的48.3%,期间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1876年,美国结束了长期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890年10月,美国通过《麦金莱关税法》,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达到平均49%的创纪录水平,而且个别项目的税率比此平均数还要高得多,美国的贸易保护达到了建国后的顶峰。
——摘编自彭红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和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4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1641年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大批死亡。期间明政府出资千两白银命太医院治疗瘟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自春二月迄今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又出二万金下巡城御史收殡”。鼠疫随着李自成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帝下“罪己诏”;地方士绅募粮药,“身至被灾之家,计口授食”;民众祈神、驱鬼、祭祀仍无法抑制疫情,形势惨重。
十六到十七世纪伦敦鼠疫盛行。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病患家庭主动隔离,1603年,强制隔离制度经议会认可成为防控疫情的主要手段之一。期间,政府颁布法令,要求瘟疫期间及时清理街道污物、禁止牲畜游荡、取缔城内屠宰场。将掩埋死者、清理垃级、物件消毒等作为地方防疫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来救助因瘟疫、灾荒造成的流民。坚信“疾病的康复是把握在人的手中的”这一信念也促使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等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中国的近代卫生防疫体系开始建立。1919年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其宗旨是“求卫生之术而谋防治疫病之道也”。为开展日常防疫、预防时疫流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下令各省设立卫生处,市县设立卫生局,先后公布《污物扫除条例》、《取缔灵枢暂行章程》、《饮食品制造场所卫生管理规则》、《工厂安全及卫生检查细则》等法令。1932年霍乱大流行期间,防疫组织在“一些大城市及港口建立”,实施预防注射,查询隔离染疫病人。民国后期,专门的传染病救治院(室)逐渐增多,除政府自己创办外,还鼓励外国教会创办医院。1932年南京成立了夏季流行病预防联合会,开设了有40张病床的隔离医院,北平、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建立起类似的医疗机构。
——摘编自谭晓燕《民国时期的防疫政策(1911-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和伦敦防治鼠疫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防疫政策的特点,分析说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