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在线测验完整版(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四个儿子,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那么继承王位的应该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区别大宗小宗
B. 稳定统治秩序
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
①分封遗风 ②宗法观念 ③皇权思想 ④世袭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是我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中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是
A.
B.
C.
D.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 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 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思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
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 六部 D. 军机处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代名臣奏议》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
A.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 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 长官不再受朝廷任命
D. 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所构成。外朝,由以丞相为代表的公卿大夫构成。汉武帝时,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内朝做出决策。这表明汉武帝时
A. 皇帝勤于政事
B. 亲信拥有重要政事的决策权
C. 相权遭到削弱
D. 内朝已成为国家的正式机构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材料认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完全摒弃了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缺点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摘自《左传》、《史记》等
材料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隋唐

高层政区

州(东汉)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Ⅰ》、《历史必修Ⅰ图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周、秦地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说明秦地方政治制度“使后无战攻之患”的原因。
(2)请完成材料二表格中括号部分的填空。结合所学,简述元朝“高层政区”设置的历史意义。
(3)综上,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材料二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唐、宋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