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历史考题带答案和解析(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

1. 详细信息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A. 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 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 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2.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3. 详细信息
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4. 详细信息
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C. 势家大族趋于消失 D.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5. 详细信息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
A.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 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C. 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 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6. 详细信息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 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7. 详细信息
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爵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
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
C.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D.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8. 详细信息
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
A. 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 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 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 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9. 详细信息
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10. 详细信息
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上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这种状况的发展( )
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 D.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
 
11. 详细信息
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A. 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
B. 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C. 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
D. 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
 
12. 详细信息
罗马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 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矛盾
B. 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C.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D. 万民法的制定适用被征服者
 
13. 详细信息
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
A. 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 B. 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
C. 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 D. 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
 
14. 详细信息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天赋人权
B. 民主共和
C. 君主立宪
D. 权力制衡
 
15.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后建立的制度,既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美国自己的创造。其中英国的“影子”和美国的“创造”分别是
A. 议会政治三权分立
B. 责任内阁联邦制度
C. 议会政治参众两院
D. 责任内阁三权分立
 
16. 详细信息
下列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一段描述,请指出其中有几处错误
 
 
“1787年宪法所构建的权力结构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对国会负责。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其中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每五个黑人中有三个获得选举权,但没有废除奴隶制度,从而给这部宪法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A. 1处 B. 2 C. 3处 D. 4处
 
17. 详细信息
晚清时期,美国政体中的“state”被译为“州”,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体制。当时的著名翻译家林纾著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对此进行批评,其主要依据是
A. 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
B. 该翻译混淆了中美不同政体
C. 按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
D. 用中国制度优越性加以否定
 
18. 详细信息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B.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
C.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的观念影响深远
 
19. 详细信息
马克?《世界文明史》指出,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以下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B.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苏俄《土地法令》的颁布
 
20. 详细信息
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也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主要是因为
A. 俾斯麦领导的王朝战争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市场
B. 统一前后德意志的政治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 俾斯麦领导的王朝战争出发点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德意志帝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
 
21. 详细信息
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这反映出
A. 两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导致了不同结果
B. 郑和下西洋意义远大于美洲的发现
C. 东南亚人民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地区
D. 美洲人没有认识到欧洲文明的先进
 
22. 详细信息
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垄断了黑奴贸易,还从非洲源源不断地将黄金、白银运到国内,将美洲庄园生产的蔗糖、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地运输到欧洲市场出售。这反映了当时( )
A. 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 B.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C. 黑奴贸易引发价格革命 D. 欧洲殖民扩张的加剧
 
23. 详细信息
17世纪晚期,英国土地税的收入占到政府总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而到1793年时,土地税的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主要是因为( )
A. 君主立宪制得以发展和完善 B. 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收入
C.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 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24. 详细信息
在自由殖民主义时期,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英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国输往印度的商品,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这一规定( )
A. 使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B. 表明英国已是世界工厂
C. 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D. 使得自由贸易流于形式
 
25. 详细信息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 欧洲时代 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 中古 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 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 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D. 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26. 详细信息
就在英国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 “日不落帝国”之时,英国人亚当?斯密却主张英国摆脱殖民地的累赘,不要去管殖民地的事,以“无形帝国”代替有形的“日不落帝国”。亚当?斯密的“无形帝国”
A. 基于工业革命完成后的强大实力 B. 力图最大限度地减轻英国的负担
C. 意在促使英国提高现代文明程度 D. 促使英国通过自由贸易称霸世界
 
27. 详细信息
十八世纪末英国有人记载:“在某个地方,一百所房屋和家庭已经减少到……八所或十所;往往还有这样的事情,四、五个富有的畜牧业主侵吞了不久前圈围的大片领土,这些土地以前是在二十至三十个租地农民或同样数目的较小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居民的手里。”持续不断的此类事件
A. 消灭了英国的自耕农阶层
B. 使大批“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
C. 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D. 加速了原始积累的过程
 
28. 详细信息
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亿?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资本市场的竞争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29. 详细信息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A. 福特不仅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
B. 现代化机器生产对身体损伤大
C. 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
D. 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成为主导者
 
30.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毛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