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至2018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江苏省东台市第二联盟)

1. 详细信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工作”包括
A. 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
B. 颁布《土地改革法》
C.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D. 抗美援朝
2. 详细信息
下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C.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D. 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详细信息
下列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无关的是
A.
B.
C.
D.
4. 详细信息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你写篇社论,你会写(  )
①粉碎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②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④显示了美国的实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 详细信息
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的是(    )
A. 黄继光    B. 邱少云
C. 罗盛教    D. 杨根思
6. 详细信息
毛.泽东写诗篇赞扬彭德怀的作战精神:“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下列彭大将军参与的对外战争
①南昌起义
②百团大战
③转战陕北
④抗美援朝
A. ①②
B. ②③
C. ④
D. ②③④
7. 详细信息
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和肃清残余武装和土匪、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学习的主题应是
A. 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 巩固新生政权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8.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一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的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迷材科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9. 详细信息
1950年,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     (    )
A.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B.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0. 详细信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
A. 选举产生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
B. 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确立了人民政协制度
D. 颁布了《宪法》《民法通则》等法律
11. 详细信息
下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是(        )
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B. 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C. 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D. 大庆油田建成
12. 详细信息
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表达了(  )
A.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B.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D. “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
13. 详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4. 详细信息
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我国“一五”计划实施期间社会状况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港澳回归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C.誓做抓革命的闯将,争当促生产的模范
D.粮补机补助幸福,医保社保保平安
15. 详细信息
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 手工业合作化    B.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一五”计划    D. 土地改革
16.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表格,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B.土地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三大改造

17. 详细信息
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段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 开展“大跃进”运动
C. 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 详细信息
“1955年,……孙荣光入资参股,‘荣光’成为国营照相馆,并被一分为二。其中一间被孙荣光的儿子继承,经历过几次搬迁后,成了现今坐落于下街子的永川照相馆。”从 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包括( )
①孙荣光的照相馆被没收
②该照相馆走过“公私合营”的道路
③这是走合作化道路的典型表现
④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9. 详细信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向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材料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代表共622人。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材料二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材料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请回答:
(1)这次会议通过了什么纲领?它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令人激动的场景发生的时间?请说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十八大以来,以习.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实现中国梦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建党一百周年时要实现什么目标?在建国一百周年时要实现什么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
20.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二: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①           》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三: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谁?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材料二①横线处是哪部法律文献?这部法律是我国进行什么改革的依据?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3)从材料二看党和国家实行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中概括这次改革完成的意义?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2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图中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该时期的工业成就有何影响?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目的。
材料三:(如下图)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哪一领域?采取了怎样的改造方式?新中国政府对其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