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19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考题(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3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平会见媒体时说,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强调领导者治国要有的态度。原话出自“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引文体现的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有位思想家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此思想家提出上述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 提出三纲五常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加强君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①理是气的驾驭者
②气的变化推动理的形成
③太极是“动静”的根源
④理发生变化气才能变化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明代思想家李贽与德意志马丁·路德主张共同之处是
A. 否定神权
B. 挑战权威
C. 崇尚自由
D. 倡导民主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
B. 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
C. 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D. 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笛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 渴望俗世认可
B. 意在借物抒情
C. 追求娱乐教化
D. 注重写意传神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上清帝第四书》指出,“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夫以不更化则危亡之急如此,能更化则强盛之效如彼,言之岂不易哉?请以土耳其、日本言之。”这反映出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 阐述社会自然进化的必然性
B. 批判革命党人主张的荒谬性
C. 论证以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
D. 把土耳其日本作为效法榜样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 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C. 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D. 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来时常听得人说:‘过激主义来了’;报纸上也时常写着‘过激主义来了’。于是有几文钱的人,很不高兴。官员也着忙,要防华工,要留心俄国人,连警察厅也向所属发出了严查‘有无过激党建立机构’的公事。”这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写的一段文字,其中的“过激主义”是指
A. 三民主义
B. 资本主义
C. 马克思主义
D. 民主和科学思想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这反映了孙中山
A. 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
B. 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C. 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 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对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发表评价指出,“他仿效列宁‘工农民主专政’的说法,提出了与列宁主义颇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新政府应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府”。费正清所评价的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
A. 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
C. 有利于打破“右”的思想的禁锢
D. 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行内轶闻》曾记录一件事:当时北京“折唱八角鼓”演员在某印刷厂演出“折唱”前,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如“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台下的工人提出“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艺”“我们开晚会不光是为了开心、取笑、滚热闹,我还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这种现象
A. 说明当时文艺事业异常繁荣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影响
C. 说明传统艺术已无存在必要
D. 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9年以后几年里,我国许多地方的小学开设政治、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中学开设毛.泽东思想教育、农业基础、工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60%。这种做法
A. 造成中小学文化水平的下降
B. 锻炼了学生能力,值得继承
C. 是对文革时期文化专制的抵制
D. 促进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A. 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C. 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D. 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他强调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一种朴素的人本主义倾向,而这种人本主义倾向无疑具有冲破旧的传统束缚,解放思想的作用。”他的学生普罗狄克斯对神的批判,希底阿斯强调人天生平等,这些都受了他的影响。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 伏尔泰
B. 苏格拉底
C. 马丁·路德
D. 普罗泰戈拉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C.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与19世纪末中国出现的维新思想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两者在宣传自己思想策略上的相同点是
A.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 通过文学革新推动思想解放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利用宗教反封建思想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因为它并不损及其余的人的自由,后者仍然像以前一样保有自然状态中的自由。”材料主要体现了作者的何种思想
A. 自由平等
B. 天赋人权
C. 社会契约
D. 人民主权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康德
C. 洛克
D. 卢梭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在《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A. 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B. 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C. 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D. 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诗人蒲柏写道: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__去吧,于是一切遂成光明。后人续写道:上帝说完多少年之后,魔鬼说:让__去吧,于是一切又回到黑暗中。以上诗句是对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划时代人物无与伦比的科学成就的诗意描述。这两个人物分别是
A. 哥白尼和牛顿
B. 牛顿和爱因斯坦
C. 牛顿和达尔文
D. 牛顿和普兰克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A.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 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 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D. 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反映出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

应用研究年代

生产推广年代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A. 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 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D. 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A. 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B. 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
C.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
D. 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2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历史文献和留存实物证明,促使印刷术发明的有两大社会因素:一是佛教的兴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经、佛画;二是科举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读书。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会,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上图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印刷广告,印刷于北宋时期。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绕,请记白”。
材料三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慣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隋唐兴起的原因。
(2)宋代济南商标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哪些社会状况?图中反映的印刷技术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它给欧洲文明进程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主张?代表人物有谁?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二相比,人文主义有何新的发展?
2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9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发表了他著名的小说《双城记》,该作品以1789年法国革命为背景,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
在《双城记》的开头,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在小说发表之前的1854年底,狄更斯曾坦言,“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骂,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段话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